洛阳市第四高级中学:雷锋精神在这里传承52年

河南日报   |   王雪娜 牛鹏远 罗志静  |  2023-03-23 20:13:27

  在洛阳一所学校,从1971年成立“学雷锋小组”算起,雷锋精神已薪火相传了52年。直到今天,雷锋精神依然激励着学生们成长,师生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雷锋故事。

  初衷像雷锋那样多做一些好事

  洛阳市第四高级中学(原洛阳一中,以下简称“洛四高”)“学雷锋小组”成立于1971年。当年春天,在该校老师王俊文的支持下,袁星茹、张荣芝、李彩琴等学生自愿成立“学雷锋小组”,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校附近的两位老人抬水、买煤、洗衣、做饭、扫地。其中,一位老人姓沈,是军属;另一位叫李素芹,是孤寡老人。

  1974年,第一届“学雷锋小组”的成员们毕业,但小组并没有解散,低年级的宗革新、曹冠英、关思英等同学及时加入,接过照顾两位老人的担子。

  1977年,第二届“学雷锋小组”的成员们也毕业了,组长宗革新把照顾两位老人的任务又交给宗幼文等学妹。此后,“学雷锋小组”就这样在洛四高的校园里,一届又一届地传了下来,照顾两位老人的任务也接力做下去。其中,李素芹老人被“学雷锋小组”的成员们照顾了16年。

  “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像雷锋那样,多做一些好事。”多年后,回忆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初衷,第一届组员袁星茹说。

  传承师生52年接力照顾30多位老人

  “20世纪80年代,学雷锋活动在洛阳开展得风风火火,一到周末,路上团旗飘扬,学雷锋志愿队伍随处可见。”孙军芳是第五届“学雷锋小组”组长,1981年到1986年,在洛四高读初中和高中。她回忆,当时全社会掀起学雷锋热潮,她和同学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饭店帮忙刷碗、给军属扫院子,还自带工具到南大街的药材厂帮忙刮药材。

  “雷锋精神滋养了我的家风。”杨一新是第四届“学雷锋小组”的组长。她的父亲是洛四高的老师,每次家里买菜,父亲都要分出来些,给困难的邻居送去。街坊们需要帮忙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她父亲。杨一新说,虽然父亲从不刻意把雷锋精神挂在嘴上,但一言一行无不是在践行雷锋精神,而且把雷锋精神贯穿到对子女的教育中。

  2009年到2020年,洛四高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刘岩担任“学雷锋小组”辅导员。她珍藏有12张照片,记录了一个师生接力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老人叫吉玉娥。从2009年起,刘岩带领“学雷锋小组”的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帮老人做家务、陪聊天,直至2020年老人去世,前后坚持12年。

  刘岩说,52年来,“学雷锋小组”始终活跃在学校周边的军属、烈属、孤寡老人和离退休教师身边,先后照顾了30多位老人。

  践行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在洛四高,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上发扬螺丝钉精神,毕业走向社会,也努力以钉子的钻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今年26岁的于瑞阁是洛四高2015届毕业生,也是第20届“学雷锋小组”组长,目前在读研。上高中时,她就经常参加照顾孤寡老人、捐书义卖等志愿活动。现在,她又把雷锋精神带进大学,福州马拉松比赛、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从校园活动到大型赛会,都能看到她做志愿者的身影。

  如今,“学雷锋小组”已经发展到第29届。校园里有雷锋像、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长廊、学雷锋志愿活动工作室等。学校还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宜阳县香鹿山镇龙王村小学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不定期开展“病房小课桌”“学雷锋主题班会”等活动。

  52年来,“学雷锋小组”赢得社会广泛赞誉:1979年,受到团省委表彰;1982年,被评为“洛阳市学雷锋先进集体”;2013年,被共青团洛阳市委授予“最美奋斗团队”称号;2018年,入选团中央“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2019年,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河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洛四高党委书记、校长王长征说,学习雷锋,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绽放光芒。新时代,雷锋精神依然闪耀,学校将继续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把学雷锋志愿服务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王雪娜 牛鹏远 罗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