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交易四百余头 服务全国牛市 嵩县有个“牛交所”

河南日报   |   肖遥 吉小平  |  2025-07-05 14:52:57

  □本报记者 肖遥 吉小平

  “黄牛肉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熬出来的汤鲜香不腻。”6月25日中午,食客满堂的广东东莞市一家牛庄饭店内,店长李娟正向大家介绍他们家的秘方。

  后厨外,饭店母公司的冷链运输车刚刚驶来,车厢里满载的排酸黄牛肉,来自1700公里外的河南嵩县。

  地处豫西山坳的嵩县,与岭南的餐桌间,一场跨越山河的“牛事”正在上演。

  百年“牛交所”指尖密码

  7月2日清晨5时,位于嵩县闫庄镇的中原黄牛交易市场已是人声鼎沸。每逢阴历双数日,这里开市交易。占地约5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场地上,100余辆满载黄牛的货车排成长龙,牛铃叮当声与牛贩子的吆喝声交织成独特的清晨交响曲。

  交易的高峰在6时许。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膘肥体壮的草原黄牛刚“下车”,商丘牛贩姚雷就把卡车挪进了待售区。

  “摸脊背三指深,出肉率至少五成。”58岁的“牛经纪”党铁武的手在牛背上游走。这个“牛交所”已经有百年历史,他记得自己儿时,爷爷就在市场上靠“摸码子”做活路。

  党铁武的绝活是“摸骨估肉”——手指按压牛腰椎两侧肌肉,判断肉质松紧;翻开牛唇看齿龄,眼扫毛色辨健康,整套动作不超过20秒。

  真正的玄机藏在袖筒里。当湖北买家陈秋对某头牛点头时,党铁武一把抓住卖家的手,两只手在衣袖里快速比划。两人几番“摸码子”交锋后,这头西门塔尔牛便以18600元成交,全程没有发声。

  “摸码子”既传承了古老智慧,也杜绝了市场上哄抬价格的空间。这远近闻名的“牛交所”实现完成日均交易400余头,年交易量突破6万头。

  “信任力”辐射全国牛市

  “嵩县的‘牛交所’没有一点圈套。”姚雷在这个市场交易了40年,“别的市场靠熟人拉关系,这儿靠的是立规矩。”

  所谓的规矩,是一套近乎苛刻的交易制度。市场内严禁场外交易,一旦发现“黑码子”(私下交易),涉事经纪人直接开除。同时,交易员对过手的黄牛必须严格评估,出肉率、健康状况等的判断都由老经纪人把关,加上兽医团队对病牛的严格鉴别,让市场建立起公平买卖的口碑,“牛交所”的交易也覆盖了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牛经纪”至少有20个以上来自全国的固定客户。

  市场内活跃着的70余名“牛经纪”,是“牛交所”里顶呱呱的“操盘手”。经纪人协会每月召开例会,交流交易经验,调解矛盾纠纷,还为每年新入行的年轻经纪人提供“师带徒”培训。

  全链条助推产业裂变

  交易市场的兴盛,离不开嵩县对牛产业的全链条扶持。

  “没有‘牛十条’,就没有今天的市场。”党铁武掰着手指细数政策红利: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30万元以下的“养牛贷”、覆盖全产业链的保险补贴……这些政策让养殖户敢投资、牛贩子敢压货。

  嵩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382座“托牛所”,托管代养肉牛15万头以上。这种“村集体+托牛所+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散户养殖的土地、技术难题,又让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政策是发动机,市场是传动轴,交易方是连接器,共同把黄牛作为商品输往全国。”闫庄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的牧草基地和有机肥厂,把牛粪处理成农田的“黄金肥料”,秸秆又能反哺牛群——一个生态闭环运转顺畅。

  到了上午11时,骄阳似火,市场逐渐平静。党铁武望着远处的交易区说:“市场要持续发展,还得靠年轻人的传承。”

  千里之外,李娟又将一盘牛颈叉烧端上顾客餐桌,红亮的牛油锅飘起的烟火气,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温度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