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战为就业加码

河南日报   |   樊雪婧 刘羽翀  |  2025-07-30 11:42:34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刘羽翀

  “每天研发节奏很紧凑,但看到自己参与的电解液配方成功应用到客户项目中,特别有成就感。”7月21日,联系上河南工业大学2023届硕士毕业生徐静时,她正在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岗位上,忙得不亦乐乎。

  从校园里与镍钴双金属材料较劲的科研人,到企业中玩转电解液配方的研发骨干,徐静直言,这一路并不容易,“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有资格谈收获”。

  本科毕业后,对材料设计与性能关联着迷的徐静选择了考研。“希望能在更高的平台,掌握更系统的专业知识。”

  研究生阶段,徐静一头扎进镍钴双金属氧族化合物负极材料的研究中。“这类材料理论容量高,但循环稳定性差,就像个‘潜力股’,总发挥不稳定。”她说,“你想啊,充放电循环几十次性能就掉下来,怎么能用来做电池呢?”

  为了攻克难题,她反复调整Ni/Co比例,优化材料形貌,实验室的烧杯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测试数据依然忽高忽低,很久都没进展。徐静说:“也想过放弃,但每次看到前期辛苦积累的结果逐渐清晰,内心的火焰又会被点燃。”

  最终,她通过改进前驱体配比和水热合成条件,不仅解决了材料循环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还提出了结构-性能关联的机理解释模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并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当你真的投入进去时,困难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答案。”

  除了科研,徐静还担任着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并连续三年拿下研究生国家学业奖学金。

  这么多工作,会不会分心?徐静笑着给记者展示了她的手机备忘录,里面还保存着读研时的周计划安排。清单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类事项,字迹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

  “每天我都会列一个任务清单,标上优先级,先啃最硬的骨头。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高效利用时间。”徐静说。

  如今,徐静从事锂电池电解液研发。入职以来,她参与的多个电解液配方成功应用于客户项目,其中3项技术申请了企业专利。“看到自己的研究能真正用到产品上,成就感满满。”她的语气里透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