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江勇 实习生 徐鑫
从卫星地图上看黄河开封段,蜿蜒的河道勾勒出一连串巨型波浪纹,第一个“V”字大急弯的底部就是著名的黑岗口。每逢“七下八上”的汛期,湍急的河水自西北方向奔涌而来,用力撞在黑岗口处的一排排防洪堤上,缓了下身形,便扭头往东北方向顺势而去。
作为黄河“豆腐腰”河段关键工程,黑岗口控导工程是由36道坝、19座垛、30段护岸组成的险工体系。7月22日上午,在黑岗口控导工程的下延1号、2号坝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抓紧时间完成“PVC板桩堤防防渗技术试验”安装施工的最后工作。
在坝体靠近河面的一侧,科研人员先对PVC板桩施工区进行全断面探测,为施工提供基础数据;随后,向下安装了不同深度的PVC板桩(最深达到12米),并同步连接起集渗透压力、土压力、变形、振动、含水率及温度等6类参数测量功能于一体的堤防多维智能传感终端。
“这些装置构建了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网络,通过该网络,即便在郑州的实验室里,我们也能实时接收各种数据,并与常规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进行比对。”黄科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通过分析坝体是否在河水冲击下产生偏移、坝内部地下水位变幅与黄河水位升降的关系等重要数据,可为黄河堤坝防汛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试验的核心是验证PVC板桩用于防汛和防渗的适应性以及PVC板桩防渗效能。“今年2月份在水利部的一次工作会上,水利部向我们院布置了开展PVC板桩堤防防渗技术试验的任务。”黄科院院长余欣告诉记者。
“年初开始,从调水调沙到防汛保障,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直奔波在黄河沿线。”黄科院办公室主任李军华介绍,按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部署,该院充分发挥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作用,成立了9个科技支撑工作组,冲锋在水库调度、河道冲淤、工程安全、抗旱保供、数值模拟等科研一线。
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对河势演变分析与工情险情开展“火线侦察”;数模方案工作组研发的二维水沙动力学模型,可在10分钟内完成7天洪水过程的实时模拟,精准预测下游洪水风险……利用各种先进科技手段,黄科院正在加速塑造“智”守母亲河安澜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