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一帆 本报通讯员 赵继前
“本来要编制19个环评文件,现在只需1个就可以了,大大压缩了时间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力支持了我们产业园高质量发展。”4月19日,得到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助企帮扶组现场答复后,许昌发制品产业园负责人为帮扶组由衷点赞。
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调查研究,直面问题、现场帮扶马上就办,这是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助企帮扶活动的常态。
当日,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杰带领环评助企帮扶组到许昌市开展调研帮扶活动。通过调研了解到,许昌市拟建发制品产业园,计划入驻企业19家。但如果对每家企业都单独开展环评,就需要编制19个环评文件,时间成本高,不利于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投产达效。因政策不明确,对于是否能打捆审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也把握不准。
通过现场调查研判会商,帮扶组认为:可以在产业园开展工业项目打捆审批。也就是说,19个环评文件可以简化为1个报告,无需再对单个项目开展环评。帮扶组还对打捆审批后具体项目环评管理、排污许可、竣工环保验收等有关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
为了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流程,加快审查速度,今年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了“开发区规划环评审查可以委托地市办理”的政策。但在调研中帮扶组发现,地方部门对于该项政策吃得还不够透彻,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堵点。
帮扶组成员现场答疑:按照政策要求,在地方具备审查能力的前提下,对不涉及“两高”、化工等省级开发区,可根据地市申请将开发区规划环评审查权限委托地市办理。也就是说,鄢陵县、魏都区、建安区三个开发区规划环评可以委托许昌市审查,省生态环境厅将尽快出具委托函……一番详细指导后,大家的困惑迎刃而解。
“只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分析痛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赵杰表示,入企帮扶要形成常态化,加强企业诉求闭环管理,在守牢“三条底线”的前提下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从环评审批、差异化管控、优化执法监管、实施“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制度等方面全面发力,破解了企业绿色发展中的不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