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四大机制 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河南日报   |   崔越  |  2023-06-09 12:13:54

  □崔越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民生、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短板,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瓶颈,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关键。

  完善资源要素流动机制,推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既是提高文化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关键,也是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一要坚持城乡等值理念。城乡等值理念的确立是促进城乡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在发展定位上要赋予乡村自主平等地位,充分保障城市与乡村平等获取资源要素的权力和机会。在发展模式上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完善城乡交通网络,畅通城乡交往通道,实现城乡物理融合。同时,要发挥以城带乡优势,辐射和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二要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可以有效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完善乡村各类数字化硬件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和“数字鸿沟”。要加大对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的力度,实现特色公共文化资源全面数字化,畅通城乡间数据要素通道,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数据共享。三要合理搭配政策组合。在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过程中,政府制定的政策不能单向发力,而要多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叠加效应,确保精准施策。要做好财政政策与土地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在确保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村。四要着力培育文化中介。文化中介利用自身的专业和信息资源优势,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文化产品流通。要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康发展。要让文化中介成为独立的经营活动主体,充分发挥其连接文创生产、产品流通、终端消费的桥梁作用,在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

  完善文旅产业融合机制,共创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文旅产业融合作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增长极,对促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针对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地方,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全方位促进乡村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转型,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一要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其价值均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方面,乡村振兴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去改造农村,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的自身逻辑和内在机理,不能让以城“带”乡异化为以城“代”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县域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支点的作用。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全面城乡融合的空间单元,通过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其辐射和带动周边村镇的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要传承创新乡村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要重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在尊重乡村地域特色基础上,统筹考虑其功能性需求与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空间内涵。要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品牌。三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乡村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要坚持农业基础发展定位,保护好田园风貌和自然风光,在城乡不同产业的布局发展中,让乡村群众实现多元增收。要坚持以文化为内核的发展特色,注重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掘利用,留住乡愁记忆与文化根脉。四要加大科技赋能力度。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塑造文旅的未来。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地名胜古迹推出的“云游览”,让民众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欣赏各地美景就是很好的例证。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相继“活起来”,由此将不断创造文旅产业新资源,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

  完善多元主体供给机制,探索城乡协同治理实践

  随着政府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主体供给机制,为多元主体创造发展空间,为协同治理做出制度安排,成为各级政府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掌舵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另一方面,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火车头”,要总揽全局,夯实基本供给基础,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公共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其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二要加强社会协同。社会的作用在于激发各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营造优良和谐的社会氛围。首先政府要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释放社会的灵活性,不断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其次要加强多元主体信息沟通,避免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快彼此间信息交换,提高资源供给效率。三要明晰供给主体职责边界。厘清各方供给主体的权责边界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的关键。要明确不同主体各自的职责和使命,通过细化供给主体的服务职能、行为规范与约束条件,确保多元主体各负其责、各行其是。要强化法治理念,用法律法规来清晰界定不同主体的权、责、利,通过对相应法规的完善,来确立市场和社会等各种不同供给主体的合法地位,促进多元主体守法、有序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服务绩效考评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绩效考评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各供给主体评价监督的有效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

  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县域作为联结城乡的基本单元,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是“底线”,更是“标尺”。要细化、量化各项公共服务类指标,使其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力支撑。其次,要注重监督评价标准化建设。切实把评价各项流程具体化、精细化,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监督评价体系。通过不断扩大监督评价覆盖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有效监督,以监督评价压力倒逼服务效能提升。二要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结果客观有效的前提,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不仅要考虑城乡间不同差异,还要注重绩效考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要构建以群众、政府、专家学者等为主体的多元评估团队,避免公共文化机构自己评估自己的弊端。三要注重考评结果运用。绩效考评结果对于改进供给质量,优化供给方式具有明显指示作用。首先要注重群众满意度调查,坚持把群众对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情况作为评价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其次要强化考评的约束作用,充分发挥考评结果在文化服务管理中的定性作用。根据考评结果的实际情况,适时督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不断改进和优化。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2023年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协同治理理论视域下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24004103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