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游客乘船畅游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高尚华 摄
碧波荡漾的扶沟县大新镇赵口引黄灌区三分干渠。卢涛 摄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涛
渠通则水顺,水顺则农兴。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打造“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体系。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正全域推进“沟渠革命”,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我省正处在防汛关键期,经历着防汛与高温的双重考验。如今,周口的沟渠连通整治成效如何?又是怎样筑牢防汛抗旱堤坝的?日前,记者走近周口的田间地头、河边渠旁,看一个个畅通沟渠微循环,守好农业大动脉的周口作答。
破“水患”
从“洪魔威胁”到“安澜之基”
地处贾鲁河下游的扶沟县,曾因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受灾严重,在岗60余年的扶沟县北关闸桥在完成泄洪使命后,便进入“退位”倒计时。就在当年,随着我省贾鲁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一场“治水攻坚战”正式打响。
如何破“水患”?2023年,在群众的翘首以盼中,一座新的贾鲁河扶沟北关拦河闸亮相并投入运行。7月4日,记者在已上岗两年有余的闸桥上看到,贾鲁河河水自北向南奔涌而下,闸桥两侧的五干渠引水闸、芦义沟排水闸等也正各司其职、高效运行。
“治洪水、保安全,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扶沟县水利局副局长郭少力介绍,扶沟北关拦河闸为开敞式平底板闸,共7孔,单孔净宽12m,主要建筑物等级为2级,50年一遇设计标准对应流量1370m3/s,100年一遇校核标准对应流量1620m3/s,正常蓄水位为57.35m,将有力地保障扶沟城区及流域内的防洪安全。
扶沟北关拦河闸是筑牢安澜之基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21年以来,扶沟县累计筹措资金12.7亿元,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对全县9条主干河道、11条干渠、88条支渠进行整治,疏浚沟渠1100公里,维修重建涵闸198座,有效提升了农业灌溉和防灾减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扶沟全域水网建设成绩不俗,实现了水系全覆盖和最大化利用地表水资源,真正做到“沟相通、渠相连”,达到“常年有水、四季能用”的目标,打造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灌排有机结合的“扶沟样板”,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无独有偶,流经郸城县汲水镇境内的洪河段,以前因缺少清淤疏浚,每逢汛期就会排水不畅,农田容易被淹。如今,在沟渠连通提升工作的“点化”下,群众彻底告别“汛期焦虑”。“河道修得齐整,也好走水,再也不用担心庄稼受淹了。”正在用“地老虎”浇地的于寨村村民于培典说。
为全面提升沟渠防灾减灾能力,郸城县这样“整活儿”:全县疏通主河道12条343公里,新建闸坝5座、维修涵闸45座,确保发生水涝后第一时间将水位降到最低。打通竹节沟3500余公里,新开挖田间沟、路边沟260多公里,确保汛时不发生倒灌回流……在上下联动,同向发力中,全县的沟渠连通整治提升工作有声有色。
兴“水利”
从“靠天吃饭”到“水润良田”
7月2日,记者从西华县城驱车出发,沿着贾鲁河西华段河堤向北而行。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河两岸风景很是“吸睛”。一座座排水闸像卫兵一样,日夜守护着两岸的村庄和农田。一株株嫩绿的玉米苗随风轻舞,孕育着新的希望。
30余分钟后,闫岗拦河闸便映入眼帘。张新合是该县聂堆镇埠口村的种粮大户,说起“家门口”的大闸和干渠,他打开了话匣子。“闸修得真不赖,浇地根本不用愁,电话一打,就会开闸往沟渠里送水,今年的小麦浇了3遍水,亩产1200斤左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如今,闫岗拦河闸通过多引、远送、常流水的方式,为贾鲁河两岸的4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实力不容小觑。这也是西华县充分利用贾鲁河、沙河、颍河“三河”水系资源,修建水系连通工程,在抗旱保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
水系连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近年来,西华县大力度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扩挖、清淤疏浚、水源涵养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初步形成“一脉两湖三河九沟渠”生态水系网,实现“上引”“下提”两种方式蓄水、调水,切实解决了区域内耕地灌溉、补源、排涝等问题。
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设施,西华县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对逍遥、黄桥、张柿园3个灌区的统筹规划,恢复灌溉面积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1万亩,整治干支渠(沟)60条173公里,新建重建涵闸35座。实现了县域内总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涉及8个乡镇的灌区互联互通。
同样,扶沟县通过将现代农业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水系治理一体化推进,构建“互联互通、协同融合”的现代水网体系。以大新镇杨庄村为例,2022年11月,该村田地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新镇赵口引黄灌区三分干渠水系连通工程同步实施。
随着一系列整治工程有序推进,该工程很快释放水利红利,通过从贾鲁河至五干渠输送水源,覆盖大新镇、汴岗镇16个行政村,惠及7.5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前浇地费时费力,现在干渠修好了,用上了地表水,省时省力还省钱,村子也更有灵气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光辉感慨道。
让人振奋的是,今年以来周口统筹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实施农田沟渠连通工程,规划新建大中型灌区、现有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五大工程”,赵口灌区199万亩现代化改造成为全省“两重”标杆工程,累计连通“三沟四渠”1.8万公里,初步打通“干支斗农毛”梗阻,现代水网体系打造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周口在健全管护机制、提升管护质效上出真招,坚持把灌区管理与河长制落实相结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管理与灌区单位专管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合力加强灌区干支渠管理;探索实施“以电折水”管护模式,电费实行统一充卡、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每千瓦时1元,0.48元用作电费,剩余资金作为管护资金。
美“生态”
从“河道整治”到“诗意栖居”
7月9日清晨,郸城县秋渠乡的皇姑河畔,村级河长朱战士正例行巡河,岸边的芦苇随波摇曳,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惊起涟漪。“以前河里全是垃圾和杂草,现在河宽了,水清了,群众没事就沿河散步,心里也舒畅。”朱战士的话,印证着皇姑河全段综合治理项目对水生态的深度修复。
作为郸城县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皇姑河身负区域防洪排涝和灌溉调解功能,最终从秋渠乡朱半截楼村南流入安徽。该乡党委书记王地伟说:“通过对河道的综合治理,不仅改变了河流生态面貌,还大大满足了群众灌溉需求,一个水丰、质好、河美的生态屏障正加速构建。”
配套的桥梁工程建设、节制闸修建、防汛道路施工正齐头并进;已清淤32万立方米,37.6公里河道正变身为农田灌溉的“生命动脉”,群众休闲的绿色长廊……经过精准的“外科手术式”综合治理,皇姑河实现了蝶变,成为郸城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郸城县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源、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发展规划,持续提升生态水系治理成效。在城区,实现了雨污分流,沟渠相通,水域相连,活水流动,复始循环。在乡村,系统完备、循环通畅、排蓄可控的农村沟渠网络体系正加速形成。从洺河生态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到如今皇姑河的“脱胎换骨”,都诉说着“诗和远方”近在眼前。
河渠畅通,道路成网,树木成行。沈丘县推行的全域路水林“三网”建设同样可圈可点。“近年来的水域治理真不错,现在村子附近田地里的‘竹节沟’都打通了,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粮食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7月10日,在沈丘县周营镇三干渠北岸,正忙着秋粮管理的孟富强高兴地说。
“治水”与“美村”的融合,是最让村民点赞的。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沈丘打造的全域水网之“特”,那就是一个“活”字。近年来,沈丘县持续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以县域为单元、河流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实现了从“河道整治”到“诗意栖居”的蝶变跃升。
全县水系如何高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对沙颍河、汾泉河及其24条支流进行系统治理,拆除河道违章建筑1529处,完成沟渠治理165条620余公里。同时,连通农村沟渠1539公里、治理农村黑臭水体43条。并激活沙河槐店灌区、泉河灌区等44条骨干渠系,打通阻水点5745处,有塘皆有水、有水皆有景已成现实。
水润三川,各美其美。近年来,周口市水利局按照“重保护、促修复”的思路,在保证河流生态流量、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建设堤顶道路、沿河林带等,打造沿沙颍河、贾鲁河、涡河和汾泉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并构建了集“安澜水网、供水水网、生态与文化水网、智慧水网”于一体的周口全域现代化水网和水系连通体系。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放眼广袤的三川大地,从“望天收”到“旱涝保”,从“沟渠淤”到“活水润”,周口通过着力打造现代水网体系,不仅筑牢了粮稳民安的“水利防线”,纵横交织的大小沟渠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