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追剧:年轻人的文化“迁徙”

河南日报   |   张魏 薄余丰  |  2025-07-30 11:23:39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

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在河南连演10场,引发观演热潮。本版图片均为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张魏 实习生 薄余丰

  “欠《天工开物》一张演出票,年底郑州见!”7月26日,网友潇潇在社交媒体分享抢到的票。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的跨城观演率超60%。这个暑假,年轻人拖着行李箱去追剧成为文化消费的风潮。

  是什么驱使年轻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你所看到的爆款剧,是如何出圈的?一张演出票的背后,“票根经济”如何穿珠成链,带动一系列消费?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拖着行李箱去追剧

  一袭淡粉,如烟似霞,羽翼轻颤,脖颈微扬,来自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姿态蹁跹,足尖一点朱红,尽显朱鹮的纯美、典雅、洁净。

  7月初,郑州大剧院内,不少外地观众拖着行李箱来看剧。“每一步仿佛都踏在心跳的节拍上”“用肢体传达出的情感浓度,太震撼了”“下一站,继续约”……观众看完舞剧《朱鹮》后,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感受。

  这部屡获殊荣的现象级舞剧,自2014年巡演以来足迹遍布海内外,获好评无数。许多观众表示看完后仍意犹未尽,开启了“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跨城追剧之旅。

  不止舞剧《朱鹮》。近年来,河南引进的话剧《四世同堂》、音乐剧《人间失格》、河南自主创排的西洋歌剧《茶花女》等不同体裁的戏剧作品,掀起观众跨城观剧热潮,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数据显示,跨城观演率超60%。“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新趋势。

  2023年年底,民族舞剧《红楼梦》来郑州演出,线上平台一开票便“秒没”。不少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更是从线下售票前一天凌晨就自备小马扎,排起长队。

  “为什么愿意拖着行李箱跨城看剧?说到底,是为了那份独一无二的情绪价值。”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笑语说。

  “情绪价值”,是当下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听享受,更渴望作品能带来深度的情感共鸣。“《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信仰,《朱鹮》传递的生态之思,《红楼梦》极致的中式美学,都直击内心,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体验是线上观看无法替代的。”舞剧迷李默解释道。

  王笑语在惊讶于票快速售罄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音乐剧《人间失格》河南站巡演中,25岁以下观众占比过半,且以女性为主,跨城观演比例超过60%。热门剧目持续“圈粉”年轻观众,“95后”“00后”已成为戏剧消费的主力军。

  这种跨城行为本身,也构成了互动体验和社交分享的重要一环。在小红书上,热门话剧、舞剧的推荐榜单帖子里,大量网友评论分享,各抒己见;抢票攻略、剧情讨论、跨城旅游攻略等帖子,也因剧目热度上升持续发酵。

  “行李箱里装的不仅是行李,更像是奔赴一场与灵魂同频的约会。看剧,早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而是一种连接情感的社交方式。”李默说。

  以体验为驱动,跨城“文艺特种兵”一直在路上,乐此不疲。

  一部剧的出圈

  “一本奇书,贯通古今;一部舞剧,如梦似幻。”今年5月,舞剧《天工开物》巡演走进河南艺术中心,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线上,《天工开物》的“含舞量”一度刷爆网络。“谢幕全员会飞”“再一次被中式美学震撼”等热门词条持续刷屏,激发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王笑语看来,叫好与叫座从不对立。市场的号召力体现了观众喜好和流行趋势,而剧场存在的本质,就是要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更多观众自愿走进剧场。

  一部剧能出圈,俘获年轻观众的心,吸引他们一次次走进剧场,掀起一轮轮讨论,和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密不可分。

  河南新空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文化、经纪、影视传媒的传播公司,合作采购的多为小剧场文化类精品演出。“企业有自负盈亏的压力,更需要向市场要效益。出于成本和打造差异化的考虑,我们更愿意采购一些当下还没有大热,但品质好、有潜力的剧目,经过打磨、策划、宣发等多轮环节,将其推至公众视野。”该公司策划总监张胜威说。

  不同阶段,观众的喜好也是流动的。“暑期来临,儿童剧的火热,将拉动‘1+N’的家庭观演模式。”张胜威说,这几年舞剧很火,一些大热的舞剧邀约不断,全国巡演模式吸引年轻人跨城追剧,脱口秀和相声今年也特别火,但观众追演员的热情,胜过追整个演出团体。

  在跨城追剧的年轻人里,官宣的卡司(演员阵容)起到决定性作用。乔沁看过12遍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但在她心里,“朱洁静饰演的版本无可替代,越追越‘上头’。”

  在剧目的选择上,张胜威及团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选剧就是在文化富矿中精准爆破。”张胜威说,团队会优先考虑自带文化IP属性的剧,如话剧《寻她芳踪·张爱玲》、老舍经典作品《四世同堂》《茶馆》等。这些自带文化内涵的作品,天然拥有历史厚度和群众基础。“每年流行的剧目类型会有变化,不变的是,好的剧目始终与当代社会生活有结合点,能引发观众共情。”

  剧目的班底也是运营方考量的重要因素。以经典话剧《雷雨》为例,该话剧自问世以来,长演不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具有时代特性的人物。经实地考察,综合档期、巡演、市场、费用等因素,张胜威及团队最终选择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和山东省话剧院的班底。

  “全国巡演结束后,无论是票房还是观众反馈,都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我们没有选错。”张胜威说。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为剧目传播带来了裂变效应。话剧《寻她芳踪·张爱玲》刚上演时不温不火,经过包装策划,一条“人总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的经典语录视频,在抖音上播放过亿。

  “评评你心中的高分舞剧”帖子下,网友讨论得热火朝天;质量高的剧目更是凭借过硬的艺术水准,在网友口口相传的推荐中,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认为,一部剧目的出圈,既要站在国家的维度,树立文化自信,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站在传播维度去衡量。但如果艺术作品是为了出圈而出圈,就违背了艺术生产的初衷。“人类终极目标是向真、向善、向美,无论是哪个民族还是哪个时代,精神性的东西不能丢,技术是为了艺术而服务的,艺术也因为技术不断地扩充内涵和外延。”

  “剧场+”的更多可能性

  跨城追剧的年轻人,正是文旅消费的重要群体。行李箱背后,隐藏的是将“流量”变“留量”的考题,深刻反映着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治理能力。

  “剧场是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业内人士认为,热门剧目之外,无论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马克西姆·姆尔维察的钢琴演奏,还是俄罗斯、西班牙的交响乐团,这些看似小众的艺术剧目,实则是城市文化土壤的营养剂。

  更多样化、优质剧目的引进,既培育和繁荣了河南文化演出市场,也塑造了城市形象。2024年底,由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联合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品的歌剧《茶花女》连演10场,场场售罄,这部由河南首次自行排演的西洋歌剧,为河南文化事业培育更多后备人才;郑州大剧院成功举办的“南腔北调戏曲节”“山河艺术节”和“周年演出季”已具品牌效应。

  剧场是演出的终点,却是文旅消费的起点,把原本分散的“吃住行游购娱”串联起来。

  8月底,热门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巡演即将来到河南站。一名网友早在4月抢到票后,就发帖求助:“郑州有什么好吃好玩的,酒店订哪儿观剧方便。”评论区里,都是热心网友推荐的城市旅游攻略、追剧交流群等信息。

  通过剧场内外的多业态联动,一部剧正持续释放“票根经济”效应。以《锦衣卫之刀与花》为例,年轻观众更看重演出衍生的情感共鸣与社交分享价值,所以剧院设置了观众凭票根参与‘集章打卡’剧情任务,吸引观众主动探索周边商户——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就此打通。

  观演即游城,一站式文旅让观剧体验更“丝滑”。据了解,为了迎接暑期观剧热,郑州大剧院推出“艺游郑州”文商旅促消费活动,借力“票根经济”联动郑州博物馆、巴奴毛肚火锅、黄河饭店、眷茶、瓦库茶馆等全市餐饮、住宿、娱乐、旅游及文化商业业态品牌,为观众提供多重消费优惠。外地观众凭异地身份证或车票,还能享受指定场次5折购票优惠。

  大幕落下,如何将剧场内的情感共鸣,延伸至更多城市空间?

  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看来,新时代,剧场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深刻变化,剧场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综合体,剧院与城市也成为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立足新时代,剧院既要把握政治站位、文化定位,也要立足自身艺术特色和品牌特点,做到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与城市社会特征相融合、与百姓审美特征相融合,将艺术纳入城市生活的更多场景中来,提高民众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