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真实生物公司阿兹夫定片生产车间。
古应水涓流潺潺、穿城而过,与应山、舒山、白龟湖交融成趣,众多城市游园公园绘就了北国江南、秀美水乡、一步一景的城市独特风貌。
20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处于“两位数”高速增长,长期位居全市前列。
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省级创新平台35家、位居全市第一……
无论是从昔日的一片荒地到今天的宜居宜业宜游,还是从破解城市发展困境到“六个新城”建设,20年间特别是近10年,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不仅实现了产业新城的拔地而起,更书写了从一张白纸到城市新区的发展传奇。
白纸起笔
魅力城市新区拔地而起
北部矿区密布、南部沙河阻隔、西部采煤沉陷区、东部工业区……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平顶山市老城区狭小的发展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矛盾更加凸显。
如何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加快转型升级?
2002年6月,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工业”的总体要求,审时度势、科学论证,作出“优化东区功能,改善老区环境,建设西部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按照“疏解老区功能、发展西部新区”的明晰功能定位,依托70平方公里的白龟山水库和荒芜丘陵的土地启动新城区建设,打造一座以行政、科教、高新产业为主、宜居宜业的新城,最终形成一市双城的城市格局。
2002年8月,平顶山市新城区党工委、管委会挂牌成立,新城区建设筹备工作正式吹响“集结号”;2003年9月21日,平顶山市政大厦奠基,正式拉开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帷幕;2005年8月,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和众多市直部门迁址新城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
2011年11月,省政府印发《平顶山市新区建设方案》,规划面积从67平方公里扩大至295平方公里,功能从疏解老区功能拓宽为“三区一中心”(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对外开放示范区、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2013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新城区更名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4年4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机构编制问题的批复》,同意设立中共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工作委员会、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多年来,示范区以“体现鹰城特色,做足山水文章”为主线,坚持一体规划、组团式发展,突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理念,以北部绵延山体为屏,以南部白龟山水库为镜,规划了行政文教区、中心商务区、产业集聚区、生态居住区和文化休闲区五大功能区,把示范区建成“城”“景”交融的景观城市。
一张白纸起笔,万般精彩书写。20年的发展积淀,示范区已经从起步阶段的开发区、建设时期的功能区,成长为社会职能与经济功能并重的城市新区,现在已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金融、教育和文化中心。
项目为王
筑强产业兴区硬核支撑
发展经济是示范区的主责主业,而产业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
20年来,示范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处于“两位数”高速增长、长期位居全市前列,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奋力赶超、再到示范引领的华丽蝶变。
20年来,示范区人众志成城、传承接力、激情创业,敢为人先、攻坚克难,一座产业之城毅然崛起。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新产业、新业态的新经济快速成长,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优质发展,“五链”耦合的集群优势正在呈现。
20年来,示范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惠企政策集成创新,政务效能提挡加速,体制机制活力四射。目前,全区拥有平新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商务中心区两个产业园区,平新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已入驻30余个项目,商务中心区已入驻13家企业,2019年晋升为一星级商务中心区。
2020年,示范区对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重新谋划细化,明确提出建设品质新城、产业新城、园林新城、文化新城、记忆新城、幸福新城“六个新城”发展目标。这六个“新”字,不仅蕴含着示范区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信心,更饱含着示范区厚积薄发、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决心。特别是全力实施产业兴区战略,持续为“六个新城”建设注入新动能、培植新引擎。
——坚持项目立区,以更高质量建强产业体系。突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全力攻坚重大项目,促进微电子高端材料产业化、中标易云数字经济产业、瓷金科技半导体等项目签约落地;围绕“一网双中心,一中枢N应用,3+2体系”,全力推动智慧城市管理示范点工程开工建设,因德飞年产5000套智能机器人项目全面动工,跃薪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加速建设;聚焦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发展“主阵地”,推动三大产业集群强链延链补链,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坚持创新引领,以更深层次推进动能转换。把深化改革、加快创新作为关键变量、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转型,目前全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达71家,其中省级创新平台35家,位居全市第一;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管理机制创新优化政务服务水平,实行“首席服务官”等“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地、行政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今年该区企业研发费用预算总投入2.72亿元,以科技驱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点燃改革创新“强引擎”。前不久,真实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上市并投产,并被纳入新冠诊疗方案。
增进民生
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是示范区城市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区以来,示范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城乡一体,着力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增加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兴办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
如今,林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生态新城已跃然纸上。一流的学校、医院、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构筑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崭新格局,真正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该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稳步推进环湖生态保护开发、城市游园建设、应河治理,做足山水文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
与此同时,该区围绕城市生态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不断巩固城市生态“内核”,扮靓城市生态“外环”。目前,全区绿地面积已达360余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45.3%,建有公园游园15个,大型广场2个。
城市交通网络建设,道路是基础,也是动脉;是经济,更是民生。示范区全力推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行动,2020年10月以来,相继打通了吉祥路、龙翔大道、祥云路东延、滍阳路西段等19条断头路,建成区道路全部贯通。目前,该区建成主次干道49条,通车里程约97公里,“六横十三纵”的交通路网已经形成。
建区以来,示范区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仅2021年,该区保障房项目投资3.3亿元,东滍、南宋、北滍等安置小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硃砂洞、郑营、东王营回迁安置大头落地,累计安置群众7600余人;今年该区又启动东滍、南宋、肖营一期安置小区分房上楼工作,力争再完成8000户居民搬迁上楼。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该区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建成投用中小学校达60余所,实现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升,打造了高质量的教育园区。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大事。该区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城区分院建成启用。此外,该区持续加强与微医集团合作,努力打造平顶山微医数字健共体,以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望过往奋斗路,眺望前方奋进路,示范区人秉承项目立区、产业兴区、产城融合强区的初心,聚力新目标展现新作为,以响鼓重锤之势抓落实,昂首阔步在建设‘六个新城’和全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毅说。
本版图片由示范区新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