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喜获丰收。
去年以来,浚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遵循,紧紧围绕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凤凰涅槃、浴水重生,三年再建一个新浚县”总体要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灾后恢复重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社会瞩目、可圈可点的过硬答卷。
灾后重建
浴“水”重生面貌新
去年汛期,浚县遭遇了强降雨,境内5个蓄滞洪区全部启用,全县近一半地区被大水淹没。
汛情发生后,浚县受到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浚县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速,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
该县科学推进“1+7+36”规划体系,精准发力、挂图作战,坚持把群众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帮助群众加快房屋修复进度。目前,受损房屋全部完成修复重建,柴湾、小滩坡2个集中安置区基本达到交房条件,56264户受灾群众全部住上了安心房、放心房。受灾群众补助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受灾工业企业得到足额复工复产。
高效推进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19.3亿元的1066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农田水利方面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3个,总投资12.6亿元,面积79.88万亩,预计年底前完成建设;实施水利项目34个,特别是影响度汛的29个水毁水利项目已全部完工。与南水北调集团合作的农村四化供水项目,卫贤镇、新镇镇、小河镇3个中心水站主体完工,年底前3个中心水站和村村通管网全部建成投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公路项目60个、市政项目41个,国道342、长前线、小西线、农黄线等25个项目已完工;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实施教育项目771个、医疗卫生项目8个……
抓巩固、助衔接,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该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和第一民生,制定“1+17+13”工作推进体系,开展“十大行动”,压实“十级责任”,3000多名帮扶队员全部下沉,形成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带头打冲锋的攻坚格局。发挥三级带动作用,实施“敲门行动”“十摸清”“回头看”等动态监测措施,做优做强五大特色产业,全力推进人人有技能、户户能增收,认真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守牢了不发生因灾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随着一个个重建项目的竣工、一项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个崭新的家园,已从规划蓝图变为生动鲜活的实景。
强基固本
乡村振兴画卷美
浚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历史美誉,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去年的汛情对浚县农业生产造成重创,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灾后农田排涝、抢种补种、高标准农田修复重建,积极开展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农田由“一片汪洋”变为“遍地金黄”,今夏小麦总产达59.04万吨,较上年净增产1400吨,实现汛情之后再夺夏粮丰收。
近年来,浚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浚县贡献。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是全省较大的成方连片示范区之一。
同时,该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订单式生产,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蔬菜分别稳定在24万亩、20万亩、10万亩以上,绿色食品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示范基地3个,浚县优质花生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浚县深入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专项行动,“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农村道路村村通、户户通加快建设,成功入选全省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45个村乡村振兴PPP项目和35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浚县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东海头村、东马庄村和甘草庄村分别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此外,该县还大力发展“一镇一业”特色经济,白寺镇获评全省美丽小镇,善堂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以“红色引领、出彩浚县”组织力提升行动为抓手,实施“红色头雁”培优训强、“红色堡垒”强基固本、“红色先锋”示范引领、“红色阵地”提档升级“四大工程”,创新实施“党建兴村九法”,建设了石寨民宿白寺村、“泥塑小镇”西杨玘屯村、“中原抗战第一村”裴庄村等一批高颜值、高品质党建示范村。
项目为王
铸就发展新引擎
如今的浚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这一切缘于一大批项目的签约、入驻。
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链成群”理念,浚县招商引资捷报频传。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个,总投资257.6亿元;签约落地项目22个,总投资159.2亿元;去年以来到位省外资金101.46亿元。
近年来,浚县深入实施企业“三大改造”工程,推动绿色食品、现代家居向全产业链方向升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两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20亿元、90亿元,同比增长25.8%、23.2%。与此同时,浚县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向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京东、九州通、顺丰、韵达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快速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浚县白寺物流产业园已被确定为鹤壁市现代物流开发区,浚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也于今年挂牌成立,浚县进入了“双开发区”时代。
服务做得好,项目提速跑。浚县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两个健康”示范县创建等活动,创新实施企业项目“双管家”服务,顺丰、韵达项目用地报批仅用28天,创造了浚县速度,同类型项目全省排名第二,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县(市)排名第九,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去年以来,纳入全省“三个一批”项目46个,总投资284.7亿元。
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48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有力拉动了浚县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
文旅融合
古城充满烟火气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如今,置身浚县古城,古色古香的街区、遍地的文化古遗、特色文化表演、子馍等各种美食,让人流连忘返,仿若穿越时空。
浚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永济渠浚县段和黎阳仓遗址,有历经沧桑的明代古城墙,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民间社火……
近年来,浚县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核心区建设,持之以恒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倾力打造新时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工程已累计实施项目67个,4条大街肌理修复等项目全面完成,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即将完工,新业态纷至沓来,先后入驻服务企业和特色商铺300多家。
深入实施文旅强县工程,谋划隋唐大运河文旅融合PPP等“十四五”文旅项目45个,浚县古城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国大运河蓝皮书》发展经典案例,浚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浚县古城5A级景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我们正围绕全省‘十大战略’之一的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以城市景区化、景城一体化的理念,推动文旅全方位深度融合,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浚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士超表示。
保障民生
提升群众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浚县始终把聚焦群众关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县民生支出18.4亿元,重点民生实事完成23项。
聚力城市建设,谋划城市提质项目55个,建设路、卫河路等12条道路完成改造提升,科技路、民生路等3条断头路打通梗阻,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8%、39.8%;谋划建设381.2公里农村公路,被评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济郑高铁滑浚站顺利开通运营,浚县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为龙头引领,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高标准打造了10个“一刻钟”生活圈,覆盖41个小区、惠及群众20余万人,真正“圈”出浚县崭新面貌,“圈”出群众幸福生活。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增技能人才18615人、高技能人才8105人。精心打造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扎实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群众文明素养全面提高。
织密民生保障网,实行“两扩两提一转”,即扩大监测对象保障面、扩大受灾群众保障面,提高监测户中已享受低保政策保障标准、提高特困供养对象照料护理标准,做好低保转特困工作,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标准连年提高。去年以来,共发放低保资金6883万元,发放特困供养人员救助资金3774.3万元,有力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殷殷嘱托力千钧,唯有实干勇担当。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勤劳朴实的浚县人民,躬身入局、负重奋进,聚焦聚力、乘势而上,奋力谱写高质量富美浚县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努力在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中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浚县县委书记王海涛表示。
本版图片由浚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