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杂技的千年蝶变

河南日报   |   赵振杰 袁冰洁  |  2022-11-09 16:01:32

杂技节彩排节目《机车女孩儿》。张晓静 摄

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花车巡游。僧少琴 摄

杂技节彩排节目《高空叠椅》。张晓静 摄

  □本报记者 赵振杰 本报通讯员 袁冰洁

  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

  金秋时节,杂技之乡濮阳又迎来一场杂技盛会——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于11月8日在濮阳盛大开幕。这是继2019年承办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之后,濮阳连续第二次承办这项中国杂技界的最高盛会。中国杂技艺术节为何连续两届花落濮阳,与濮阳杂技的古老、濮阳杂技的创新、濮阳杂技的发展以及濮阳杂技在业界的美誉度密不可分。

  杂技之“古”:濮阳杂技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杂技起中原,中原杂技看濮阳。

  濮阳杂技上可追溯至春秋,正式形成于秦汉,闪耀于明清。到了清朝中期,濮阳杂技进入全盛时期。那时的濮阳杂技人,不仅在大江南北进行商业演出,还多次跟随清政府外交官员,到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等国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濮阳杂技人还分赴山西、陕西,慰问抗日军民。濮阳杂技代表性村庄东北庄,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杂技“南故里”,濮阳也成为名副其实、享誉世界的中国杂技之乡。

  杂技之所以能兴起于濮阳,与濮阳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濮阳濒临黄河,居中原要冲。农闲时,人们常以杂耍锻炼身体,以草帽及农具作为道具进行表演,后来技艺逐渐提高,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濮阳杂技。此外,由于战争及水灾频发,迫于生计,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在颠沛流离中,练杂耍、卖艺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手段,“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玩杂技,都会露一手”也成为华龙区东北庄村、濮阳县娄昌湖村、清丰县梅庄村等杂技肇兴之地的真实写照。清朝嘉庆年间,东北庄杂技的组织形式已由原来的单人独技,发展到以家族成员、师徒关系为主的杂技班,并相继成立了乔家班、刘家班、李家班。

  在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中,濮阳杂技始终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她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毅力,练就一身兼具新、奇、巧、险、趣的硬本领,使自身得以穿越时空阻隔而历久弥新,给世人带来瑰丽奇异的视觉冲击和意蕴悠长的精神享受。

  杂技之“新”:守正创新让濮阳杂技不断精进

  千百年来,濮阳杂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赋予杂技新的元素、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意向,让这项古老的艺术走向现代化。一批批高品位的杂技艺术精品从濮阳出发,走出国门、惊艳世界。濮阳杂技,也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自发到产业、从中国民间到海外的华丽蝶变。

  以杂技之乡东北庄为例。东北庄杂技历史悠久,是中国杂技“南故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东北庄杂技的发展也曾一度慢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东北庄人在家乡学到手艺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演出,以“打工”的形式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本世纪初,东北庄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积极探寻新的发展之路。在继续为中国杂技发展培养、贡献人才的同时,开始以杂技为主要元素打造特色村庄,建成了东北庄杂技产业园、杂技博物馆,还为当年的乔家班、李家班和刘家班分别建造了仿清小院。除了杂技剧场内每天固定的杂技表演外,乔家院、李家院、刘家院也都免费给游客表演杂技,让杂技真正成为贴近人民的艺术。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全面了解杂技艺术,全面了解全国杂技的发展分布情况,全面了解东北庄杂技的发展情况,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此观看。东北庄也一跃成为中国特色村庄、“网红村庄”。杂技艺术因东北庄更具活力,东北庄因杂技得以更好地发展。

  提到现代杂技,不得不提红遍全国的大型杂技剧目——《水秀》。《水秀》从2009年首次与观众见面,每隔几年都会进行改造提升。每次提升,都是艺术的创新与升华。目前,该剧目已融合了杂技、戏剧、体操、跳水、滑稽、魔术、极限运动等表演形式,充满了浓郁的多元地域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杂技文化交融后所彰显的生命力、精神力与凝聚力,不仅成为濮阳杂技的一张名片,更成为中国杂技的一张名片。

  濮阳杂技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与濮阳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的重视和接续努力打造是分不开的。

  从本世纪初开始,濮阳市确立杂技这一优势产业为试点,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先行先试。2010年9月,《濮阳市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获河南省批复,濮阳按照“东方杂技之都、华夏龙源圣地”的定位加快推进实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的定位,致力于将濮阳杂技推向世界。

  杂技在濮阳不仅成为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文旅产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已于今年夏天圆梦高铁、交通优势凸显的濮阳,将会举办更多此类盛会。濮阳杂技也将借全国性盛会的平台,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