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支部 锚定产业 沁阳市:让“星光”照亮振兴之路

河南日报   |   孟腾飞 薛慧科  |  2023-02-13 11:14:17

崇义镇西苟庄村知青哈密瓜大棚基地全景。

崇义镇西苟庄村在党员带富示范园开展“第二届哈密瓜采摘节”活动剪影。

紫陵镇范村党总支书记张天良在“皮筋村长直播间”直播带货。

柏香镇组织村街篮球邀请赛增添村民幸福感。

  □孟腾飞 薛慧科

  把建强基层党组织和做好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往实里抓、向目标奔。

  新年新气象,奋进新征程。沁阳市将继续坚持大抓基层基础,建强战斗堡垒的鲜明导向,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总抓手,以“三线”工作法为核心,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五策亮星”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五星”支部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让符合沁阳实际、地域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振兴之路越蹚越宽,让“星光”更加璀璨、百姓更加幸福。

  强化支部建设,筑牢集体经济发展“桥头堡”

  基础“提质”,让战斗堡垒强起来。县级干部带头深入联系分包村(社区)强力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擦亮“支部过硬星”;扎实开展“五星党员、十星农户双评”和“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持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内容,对村级党组织全面体检,由村级自查、乡镇排查、市委组织部审查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14个,采取“四个一”措施,“一村一策”开展整顿。

  干部“提能”,让骨干力量活起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强、党建工作项目化有待提升等难点,纵深开展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持续提升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构建团结协作好班子,营造干事创业好氛围。

  机制“提优”,让组织体系实起来。夯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将党建“第一责任”与发展“第一要务”紧密结合,一以贯之抓到底,一鼓作气干到底;将“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党组织书记约谈提醒,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责任上肩、履职到位。

  夯实队伍力量,定好集体经济发展“锦囊计”

  探索联村党建。以乡镇为域成立联村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可跨村任(兼)职,强组织书记带弱组织书记,实现领头雁由“强弱联合”逐步转变为“强强联合”;打破土地村与村之间的界限,集零为整,整体打包流转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打造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引导村民入股合作社,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推动村企联建。落实“双绑”机制,围绕村产业发展和集体增收,整合土地、用工、配套设施等信息,制定村企联建“需求清单”;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各村“需求清单”,利用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委托联建村运行,或通过采购使用合作社特色产品等形式,促进联建村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同时,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帮带”工程,纳税100强企业每年至少结对帮扶1个村经济实体,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共建、入股经营、劳务合作、消费增收”等方式建立利益链接,以企带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集体经济增收。

  实施村社共建。坚持“支部引领、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主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原则,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以农田水利、电力设施和办公场所等集体资产使用权为资本,开展各村土地托管业务。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科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上档升级,形成了“支部有号召、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企业快发展”的四赢局面。西万镇七里桥村是软弱涣散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4000元,经过村社共建、土地托管,获得服务费9万元充实集体经济,完成软弱涣散村整顿任务,扭转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不良局面。

  探索土地生金,铺就集体经济发展“快车道”

  土地整合,实现规模经营。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小田变大田,解决“零散耕种”问题,提升土地流转价格,目前每亩均价突破1300元,高出个人流转均价400元至700元。王曲乡南鲁村土地集中流转后,集体土地面积增加了242亩,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近30万元。

  资产入股,实现三次分配。探索成立“土地银行”,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等方式,引导村民将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并作为分红依据,集中流转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通过规模化经营,推动土地收益完成三次分配:农户土地流转价格增加400元至700元;农民在合作社务工,增加2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合作社每年对土地经营产生的净利润进行分配。

  利益链接,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使得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接关系,实现“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目前全市60%以上的村已实现集中流转,有力推动土地经营多元化、群众收益最大化、农业发展高效化。

  打造特色产业,吹响集体经济发展“冲锋号”

  “五型带动”发展优势产业。一是特色产业带动型,主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头饰、驴肉、黑陶等特色产业。二是城乡融合带动型,针对城区周边具备区位优势的村庄,通过资产资源盘活,发展商业门面租赁,培育探索多元产业。三是镇区发展带动型,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功能全面的优质乡村中心区,着重发展乡村服务业。四是文化资源带动型,以“文化+特色村”为突破口,在“乡土性”区域特色中融入文化元素,借助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利用带动产业振兴。五是乡村旅游带动型,结合“乡村+旅游”的“四型乡村游”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挖掘紫陵镇、常平乡等特色旅游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业。

  2022年以来,紫陵镇坞头村被列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获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常平乡九渡村、山王庄镇盆窑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未来三年,力争全市“五型带动”示范村突破50个,占比达到15%。

  “一村一品”繁荣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壮大主导产业。王曲乡范庄村在村党支部主导下,建立“双绑”机制,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打造怀地黄产销一体化产业项目。

  从散到聚,培强优势产业。山王庄镇以诗画新店、朱载堉音乐小镇、商隐文旅综合体、黑陶小镇系列乡村振兴项目为抓手,精准对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投资,着力打造文旅康养示范带。

  从简到精,扶持特色产业。王曲乡北孔村深度挖掘宋学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精品研学基地项目——宋学义故居,已荣获省级、焦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截至目前,全市307个村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91个,较上年度增加19个,增幅达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