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茶艺表演。 聂品 摄
□本报记者 刁良梓 赵一帆 本报通讯员 李海
提到绿茶,信阳毛尖一定有一席之地。
作为河南茶的品牌符号,2024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80.3亿元,今年明前信阳毛尖线上销量更是首次超越了西湖龙井。
不只局限于一杯春茗。正值春茶上市季,郑州正弘城商场文小新非遗毛尖鲜奶茶店也排起了长队。“一天卖出3000杯毛尖奶茶。”店员藏不住笑意。货架上,信阳毛尖啤酒、毛尖冰激凌等产品也炙手可热。
根深深扎进土里,叶努力伸向云端。近两年来,信阳毛尖饮料、毛尖化妆品、毛尖啤酒等跨界产品不断涌现,夏秋茶资源持续开发,形式各异的茶旅融合新场景散落在大别长淮的青山绿水间,为信阳茶产业带来新流量、新增量。
一杯毛尖茶到底暗藏多少密码?信阳毛尖凭啥成为河南茶的“尖子生”?发展潜力在哪里?走进信阳的碧水、茶山间,一切自有答案。
一片绿叶泡出三产融合“茶汤”
谷雨时节,南湾湖畔,文新茶村的万亩茶园绿意葱茏。北京游客田钧举着手机直播:“看!采茶姑娘指尖翻飞,茶叶‘跳’进竹篓,多像在跳舞!”他的镜头里,茶山云海、民宿木屋、茶宴美食交织成画。
茶村负责人郝茜茜介绍:“茶村今年春茶季日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4月6日单日突破6万人次,‘到文新茶村看中原茶海’成为游客种草热词。”
茶山里不只有风景。在嘉木饮茶庄园里,孩子们踮脚观摩非遗炒茶技艺;在固始县妙高现代生态茶庄园,年轻人换上采茶服体验“一日茶农”;在何家寨露营基地,茶山上帐篷点点,星空下飘着毛尖啤酒的香气……
在信阳,这样的茶旅新场景星罗棋布,各色茶庄园和信阳小院备受追捧。
2023年,信阳8个产茶县区完成第一批35个星级茶庄园建设工作。去年以来,信阳又谋划建设“百家星级茶庄园”,配套打造茶文旅精品线路,打造多个城市茶空间,提升城市饮茶氛围,构建起覆盖30万人的“半小时茶旅生活圈”,进一步带动沿线农户增收致富。
苏东坡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这“第一”今天有了新内涵。在车云山千佛塔下,茶农周传富摩挲着百年古茶树,他的账本记录着变化:1998年鲜叶每斤15元,2025年涨至每斤180元;茶园面积从5亩扩至50亩,还办起农家乐;去年农家乐收入20多万元,光卖毛尖啤酒就挣了3万元。
信阳市文广旅局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游客人均消费从10年前的80元涨到如今的450元,茶旅综合收入占茶产业总产值比重近40%。
走进平桥区小桥胡同豫茶书院,茶艺师正在教授沏茶技艺,动作行云流水。“这两年随着茶旅深度融合,催热了茶艺师这个职业,优秀茶艺师非常抢手。”豫茶书院主理人马嘉敏说。
古老技艺也在破圈。非遗传承人陈正明的工作室挤满研学团队:“以前教炒茶,现在带徒弟做茶皂、调茶香。”他的抖音账号粉丝超百万,一条“毛尖啤酒酿造秘籍”视频播放量破亿。
从郑州商超的火爆货架,到南湾湖畔的游人如织;从千年古茶树的嫩芽,到实验室里的茶多酚提取物——在信阳,一片绿叶的含金量越来越足,泡出了三产融合的“发展茶汤”。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体验”,信阳这座“因茶而兴”的城市,正书写产业新篇:216万亩茶园连片成海,农业产值170亿元,带动120万人就业。正如信阳市茶文化协会总顾问宋效忠所言:“现在的茶园,是长在绿水青山上的‘绿色银行’,还有更多‘金’密码藏在深闺人未识。”
“数字制茶”让茶叶“吃干榨净”
4月22日,在文新茶叶智能车间里,技术员轻点屏幕,鲜叶在流水线上翻滚、杀青、揉捻,茶香裹着热气扑面而来。
“过去两人一天炒20斤干茶,现在一人日产千斤!”生产部经理李朝辉介绍。这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研发的国内首条信阳毛尖智能化生产线,让生产效率飙升50倍,更让“看数字制茶”成了信阳茶农的新日常。
“扫一扫茶包二维码,茶树长在哪块地、施过什么肥全知道!”在浉河区董家河镇一处茶园,茶农周宏义举着手机演示“521质量溯源系统”。这套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数字化监管体系,让浉河区2万多亩信阳毛尖有了“出生证”。
在科技的加持下,一杯信阳毛尖茶浑身洋溢着熠熠生辉的科技范儿,让信阳茶产业实现了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跃升。不仅如此,眼下,信阳60余家重点龙头茶企打造“毛尖+”矩阵,随着茶食品、茶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的新鲜出炉,信阳茶产业链不断拓展,茶产业效益快速攀升。
“毛尖啤酒真火呀!”在龙袍茶庄园的啤酒合作方生产线上,毛尖与麦芽共舞,化作琥珀色的精酿啤酒。在2025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这款“国脉毛尖精酿”让法国客商连呼惊艳:“既有啤酒的畅快,又有绿茶的清雅!”企业负责人陈强透露,“毛尖啤酒占比企业营收的65%,今年企业营业额将翻两番,销售额预计可达1500万。”
往年,说起夏秋茶,茶农直摇头:“费工费时又卖不上好价钱,大量秋茶被白白浪费,太可惜了。”近两年,随着毛尖啤酒的爆火,信阳夏秋茶的困局逐步打开。
“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已经尝到甜头:“我们刚推出的非遗毛尖鲜奶茶,两个月卖出10万杯。下一步要联合高校开发茶医药,让每片叶子都‘吃干榨净’!”
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除了传统的罐装茶,茶树花精华面膜、茶树花养肤套装等产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小小的茶树花摇身一变,变出了几十种衍生产品。
“2013年,茶树花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从此茶树花产业化就有了国家级通行证。2019年,我们与中国农大、浙江农大等高校合作研发茶树花产品,在打开销路的同时,也为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带动1000余户茶农从事茶树花采摘加工。”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华远贵说。
茶香氤氲处,科技正为千年毛尖注入新动能。从智能车间到国际展会,从传统茶饮到跨界融合,信阳茶产业在创新中破局,在突围中新生。
从“春茶独舞”到“四季生金”
走进四月的信阳,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茶园,满眼青翠画中来。
信阳作为拥有茶园面积最大的地市,占据河南省茶叶总面积的90%以上。有着“绿茶之王”美誉的信阳毛尖,不仅是河南的文化符号,更是河南茶的杰出代表。
千年茶香未改,时代浪潮已至,如何让一片叶子从“春茶独舞”到“四季生金”成为必答题。
“信阳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市级前三,但亩产效益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阳市茶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久谦表示,近十年来,信阳围绕“三茶”统筹,在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夏秋季大宗茶生产和多品类开发,实现了产品结构多元化,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延伸,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信阳毛尖产量占信阳茶产业总量的70%以上,红茶占总产量的25%左右,白茶团体标准制定并对外发布,青茶、黑茶、花茶等“小荷已露尖尖角”。
“我们开发的桂花红茶如今可是网红产品,个别产品甚至比毛尖还贵,非常畅销。”商城县其鹏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正祥喜上眉梢。
信阳红茶的市场热度还在持续释放。近几年“信阳红”的产量、销量逐年提升,非常喜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浉河区茶叶协会会长张广成坦言,信阳红茶品质不输于一些知名红茶。
尽管如此,信阳茶销量还是以本省为主,省内占比超过70%,省外市场份额偏低。一家在北京经营茶馆的信阳人感慨道:“省外消费者许多都知‘信阳毛尖’而不知‘信阳’。”
为打破瓶颈,信阳市于2023年12月颁布《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为保护和提升信阳毛尖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法治保障。与此同时,信阳全力打造“公用品牌+县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发展格局,如今,除信阳毛尖、信阳红茶公用品牌外,商城高山茶、浉河区信阳毛尖521等县域品牌也渐成气候。
信阳茶想要破圈出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加强研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条,提高茶产业效益;另一方面,强化品牌营销意识,让更多信阳茶的跨界产品走出中原、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