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邓州市花洲书院。吕中田摄
孟向东 曾倩 李鹏 王中献
邓州,河南省的西南大门,一个拥有6400多年历史的中原古城,文化底蕴深厚。
岁月流金,时光更迭,近年来,邓州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市、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省数字乡村示范市,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县,被授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工作也取得了喜人佳绩,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腹地丹水明珠。
城市蝶变、经济腾飞、民生担当……十载春秋,在穰原丰沛的土地上,一幅幅壮丽画卷映入眼帘,一个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邓州,也是一座崛起的新城,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邓州发展为中等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号角声声入耳。
项目为王
经济发展起高峰
日前,南阳市2022年上半年经济指标出炉,邓州市GDP总量达252.67亿元,同比增长5.2%,总量及增速均在南阳1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邓州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在南阳市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同时其他多项经济指标也在南阳13个县(市、区)中排名前列。
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增大的当下,邓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南阳市“稳住经济大盘”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常规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经济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跨越,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济发展,以人为本。邓州市以“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广泛开展了“邓州发展、我的责任”大讨论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各抒己见,为邓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严格落实台账式管理制度,县处级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抓落实,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动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精神,发挥纪委监委、巡察督查的职能作用。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纪律的制约,促使全市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向好向上提升。全市干部“四种能力”(思考谋划能力、市场化运营能力、招商引资能力、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正在增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工作势头正在蓄聚,比拼赶超的工作状态正在快速铺开。
经济发展,项目为王。邓州市在落实重点项目周例会制度的基础上,将每月18日定为项目集中签约日。项目周例会和集中签约日均由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主持,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就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协调解决,讨论确定集中签约日的项目,确保做到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同时,统筹推进“三个一批”,重点落实“五快一提”。并结合“万人助万企”和“办事不求人”活动,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分包服务,设立解决企业群众办不成事问题受理窗口和“办事不求人”办公室,重点解决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政策落实、审批服务和监管执法、腐败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彻底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项目为王,招商为要。今年以来,邓州市先后制定印发了《邓州市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服装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办法》《邓州市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实施意见》《邓州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建立产业招商专班的通知》;组织专业人才,围绕“两主一新”产业,聚焦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制定招商路线,创新“驻地+委托”招商模式,分别成立长三角专班、珠三角专班、京津冀专班,按图索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联系。今年上半年,邓州市新招引项目124个,合同引资额达550.68亿元,工业项目60个,占比88.2%;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34个,占比50%。
“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南阳几代人的梦想,邓州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展现作为,体现担当,‘走在前、当先锋、挑大梁’,贡献最大力量。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力,保持势头,确保全年GDP突破500亿元大关,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经济支撑!”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说。
文化赋能
城市蝶变换新颜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革命战争题材献礼电影《突破口》在全国院线上映,让邓州市的红色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作家胡建武写道:“还没有到过邓州,从电影里捕捉信息……继而对邓州产生强烈的要‘到此一游’的冲动。”
今年年初,邓州突破口公园建成对外开放,吸引了一大波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本地市民。大家在游览过程中,感受解放邓州的震撼,和平生活的美好,契合城镇化发展进程,展现解放与发展的双重“突破口”。
从脏乱不堪的老小区到宽敞舒适的新家园,从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到鲜花盛放的水岸美景,从斑驳沧桑到水韵古城……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一幢幢崭新靓丽的高楼、一个个优雅宜人的住宅小区、一座座引人入胜的景观新貌见证着邓州市10年来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邓州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思维,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享理念,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华丽蝶变。完善道路交通、供排水、城市亮化、供气供热、污水收集处理、市政设施精细化管养六大体系,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建成了五纵三横主干道路、湍河景观带及北京大道跨河大桥、三贤路跨河大桥、穰城路跨湍河大桥、“四馆一中心”、范仲淹公学等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
以产兴城,产业集聚效益初显。总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呈“一区两园”布局的园区目前共入驻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初步形成了棉纺服装、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古城复兴。西城墙、平成门恢宏气魄,夜景灯光五彩缤纷;突破口景观广场,红色教育基地,广场浮雕栩栩如生,激励着人们奋斗创业的热情……这些点缀都无不展示着邓州的美丽,提升着邓州的“颜值”,展现着邓州生态旅游的品位。近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环古城河生态旅游建设工作,确立了“回城邓州、水韵古城”,打造“水绿廊道”,实现老城景区“串珠成链”,达到“船游古邓、宜居宜游”的建设目标。相关单位勠力同心,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厚植民生
人居环境“醉”人心
桃花灼灼,鲜艳盛开;耕牛曳犁,播种希望;竹外桃花,人间仙境……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东张凹自然村,一幅幅绘制于墙壁上的彩图,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前来驻足观光,拍照留念。
“这都是近几年的新变化啊,没想到几面墙摇身一变成了‘打卡地’!”该村村民介绍,目前全村约有墙绘60幅,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农村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主题展开。
或栩栩如生,或如诗如画,一名正在彩绘墙前“打卡”的网红说:“现代人对农耕时代的风土民情很感兴趣,我们以这些彩绘墙为背景拍抖音做直播,既增加了粉丝量,又宣传了新农村建设成果!”
在小杨营镇文昌村,只见道路整洁干净、车辆停放有序、垃圾清理及时,村内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们的“打卡点”,茶余饭后,老人在这里晒太阳,孩子们在这儿玩耍,人们聚集在这儿聊天、跳广场舞,其乐融融。
腰店镇以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大力开展花园乡村建设。
白牛镇创新工作手法,以“三项举措”凝聚干群合力,坚持整村推进,整乡提升,构建“镇、村、组、户”四级责任体系,聚焦公厕、村庄周围、河道等重点领域,以干渠和周沟、邵营、刘楼等村为重点,着力打造桑白路—腰邓路—干渠循环圈,确保工作走深走实。
桑庄镇找准问题症结,通过党员带头、干部带动,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让百姓实现了从“旧房难舍”到“安心拆除”的蜕变。
……
美丽乡村正伴着振兴的欢歌,在大家的期许中徐徐而来。
把全市597个行政村划分为3450个网格,由城乡一体环卫队负责常态化保洁、清运工作;市财政投入资金近1亿元,解决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户厕管护服务问题;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资金5633万元、农发行贷款项目资金2.6亿元,在邓十线、迎宾线两侧34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进行道路、污水管网、坑塘治理、广场游园、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同时,鼓励乡贤捐款捐物,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全市乡村清理乱搭乱建、塘沟违建、残垣断壁、道路修建、路灯安装等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自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积极发动全民参与,以净打底、以美塑形、以文铸魂,实现了乡村蝶变,为邓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全面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事关广大百姓的根本福祉。邓州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整合资源、密切配合、持续增压鼓劲,强督查压责任,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邓俊峰表示。
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以美丽“塑形”,更要以精神“铸魂”。邓州市全市上下建立了市、乡、村、媒体“四位一体”宣传动员机制,积极引导培育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百姓对人居环境改变的内生动力,积极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做法成效,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和文明健康素养,让农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
如今,在邓州市各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文明理念浸润人心。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第一轮县(市、区)评比中,取得了全省前20名的好成绩,凭借乡村颜值和实力,让不断“蝶变”的美丽村庄真正成了百姓的幸福家园。
十年风雨,十年奋进。回首过往,写不完的峥嵘岁月,道不尽的感动时刻。在骄人业绩的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邓州人拼搏的汗水和激情。从峥嵘岁月中走来,向幸福的未来迈进。承载着185万人希冀的邓州,正在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以敢为人先的奋进激情、勇争一流的豪迈气概、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踏着铿锵的步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