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传承“金玉良缘”

河南日报   |   张建新 王冰珂  |  2023-05-10 14:15:49

金镶玉工艺师在生产现场。

图①金玉坊展厅一角。

图②金镶玉蓝色咖啡具。

图③金镶玉双龙看盘。

图④金镶玉富贵天坛。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有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6人、企业5家,从业者和学徒200多人,年产值1.2亿元,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港澳等地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并作为国宾礼品进行赠送。

  □本报记者 张建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4月30日,从位于郏县姚庄回族乡三郎庙村的平顶山市金玉坊商贸有限公司,不时传出錾刀击打声。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李冰正在为北京的古玩爱好者修复紫砂壶。

  “随着咱们宣传力度的加大,省内外古玩收藏家遇到破损的茶具都会让我们来修复。现在沟通交流也很方便,客户先看效果图,同意后我们就开始加工。活多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忙。”李冰说。

  郏县姚庄回族乡有“中国茶食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宛洛古道、万里茶道、运粮河从这里穿境而过,沿道茶馆、金货铺、陶瓷店生意兴隆。陶瓷做的茶壶、茶碗、茶杯难免会有破损,先民便摸索出独具特色的修补方法——金镶玉技艺:镶、锔工艺结合,用好看的金属装饰物来掩饰缺陷,在恢复使用功能的同时提升了观赏性。

  金镶玉狭义上是指在金器上镶嵌美玉或是在美玉上镶嵌黄金,广义上是指在金、银、铜、锡、铁等金属上镶嵌玉石。金属装饰物常会被打磨成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名花异草、珍禽异兽等图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久而久之,经过镶金包银的工艺品逐渐流行,并被当作珍品出售,尤其大户人家常以拥有金镶玉器为荣。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玉柄铁剑,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是中国有据可考的第一件金与玉结合的作品。

  郏县姚庄回族乡金镶玉制作技艺源于清乾隆年间,主要以宜兴紫砂、名瓷玉器等作坯,经过镂雕、抛光、镀金等几十道工序制作金镶玉作品。郏县现有金镶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以家传和师传的形式将技艺传承;现有企业5家,从业者200多人,年产值1.2亿元。

  近年来,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传承人不断改进工艺手法,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旅游节、博览会、非遗展演等活动,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港澳等地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并作为国宾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2011年,郏县“李氏金镶玉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平顶山市金玉坊商贸有限公司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1年,郏县金镶玉展示馆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展示馆,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版图片均为郏县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