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河南日报   |   朱胜利  |  2025-07-17 12:47:04

  □朱胜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更明确指出,要“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这赋予了书院制管理模式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发挥书院制优势,创新思政教育路径,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党建引领根基

  书院制思政教育的长效发展,急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与党建引领。

  完善制度体系,赋能基层活力。学校层面需及时修订党建规章制度,优化流程机制,重点在于厘清书院与学院在思政工作中的权责边界,赋予书院必要的自主权,激发其开展特色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协同联动机制,贯通育人链条。书院与学院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紧密协作。关键在于联合改进基层党建制度与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党员发展与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党建与思政融合的评价体系,确保上级部署有效落地。书院应发挥生活园区优势,学院则强化专业育人特色,形成互补。

  全员责任压实,融入日常点滴。党建工作者、辅导员、学业导师等育人主体需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核心是将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嵌入学生日常管理、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各环节,让学生在书院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组织关怀,增强归属感与价值认同,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化全方位育人格局

  书院制为整合育人资源、构建“思政共同体”提供了独特场域。

  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学校党政部门、职能部门、书院、学院深度互动融合。将党政干部、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优秀学生骨干等育人力量有机整合,构建“全员参与、协同联动”的思政工作新生态。

  下沉组织,夯实基层堡垒。重点在于建强书院内部的党组织。在书院师生中科学设立党支部,选优配强支委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书院治理和学生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思政工作直达学生社区“最后一米”。

  强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书院作为生活共同体,是培育集体认同的沃土。要着力完善书院内部的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等制度,并与书院文化建设、评优评先紧密结合。通过制度规范与价值引领,增强党组织成员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培育积极向上的书院党建公共价值,形成共同行动目标。

  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朋辈共进活力

  书院紧密的社区生活,使朋辈影响成为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

  树立党员标杆,强化示范效应。要重点发掘和宣传书院内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宣讲会、事迹展、党员示范岗等形式,让学生对榜样“看得见、学得了”。以身边党员的模范言行感染、激励广大学生,引导其在思想、学业、品行、担当上追求卓越。

  创新载体活动,营造向上氛围。关键在于设计契合书院特点的榜样选树载体。如持续开展“党员模范宿舍”“书院之星”等评选活动,覆盖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多方面。强化学生党员的标杆意识,增强其荣誉感与责任感,并有效辐射带动非党员学生,激发整体向上动力。

  善用网络阵地,拓展育人空间。要充分利用书院新媒体平台和“第二课堂”,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例如:运营书院公众号讲述红色故事、展示党员风采;组织拍摄红色文化短视频、理论微课;举办线上经验分享会、主题研讨会;利用公共空间进行海报宣传、榜样事迹展览等。将思想引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和社区文化中,深化党史国史教育,增强家国情怀,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书院制为深化“三全育人”提供了新平台,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书院作为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的独特优势。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必须整合资源,构建贯通协同的思政教育共同体;必须善用朋辈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唯有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学校特色、学生特点,不断探索符合书院制特点的思政教育新路径、新模式,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方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书院力量。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讲师)

  本文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书院制改革视域下师范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5JSJYYB-05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