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解锁政务“高效办事”新价值——访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孟庆国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仝存瑞
“河南在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方面步伐很快,期待作出更好的探索。”7月25日,在第十九届全国政务服务工作交流研讨会现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孟庆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孟庆国表示,他对本次会议充满期待。他指出,会议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部署,也为与会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平台。
他说,当前政务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机关办公、政务服务、治理决策、辅助决策四个方面,超过60%聚焦于政务服务场景,涵盖智能问答、辅助办理、政策解读、政策推送、营商环境优化以及文旅服务等方面。
据了解,依托AI大模型,北京市政务问答可用性达91.74%,意图识别准确率94.97%;济南市高频事项回复准确率超90%,申报耗时缩短50%,审批效率提升70%;西安市322个事项实现全流程“无人工干预”审批;郑州市郑东新区的智能“数字员工”已覆盖主要审批场景,整体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大模型的技术原理,核心能力在于处理信息与知识。”孟庆国说,AI大模型具有多语言交互能力,能理解和生成类人类的多模态信息,处理复杂的推理任务,并从大量数据中进行最小监督的学习,“政务服务创新中,涉及大量政务信息和知识的处理环节,大模型可以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孟庆国说,总体来看,当前AI大模型应用政务服务通过快速化部署、标准化场景和低门槛交互,处于“通用工具应用”层面,还未实现业务优化的迭代及组织模式的创新。
有机遇,也有挑战。孟庆国说,生成式大模型依赖的三大要素即数据、算力和模型本身,构成了当前主要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要强化数据根基,持续提升数据质量,探索构建省级政务大模型统筹管理服务平台,对核心资源进行统一纳管。另一方面要创新应用机制,营造更高效、可持续的政务大模型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