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赵景
“喜看画匠王,面貌大变样,两边植绿树,不时吐芬芳。”说起村里的变化,长葛市后河镇画匠王村乔金灿赞不绝口。
长葛市以“村庄清洁行动”为切入点,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清脏治乱拆违增绿”,全域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环境从一片美迈向全域美。
全民参与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长葛,有个尽人皆知的“5分钱工程”。
村民每人每天拿出5分钱,全年拿出18元钱,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农村垃圾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配备覆盖全域的村级保洁员,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今年以来全市56个村通过“五分钱工程”,自筹保洁资金106.2万元,搭建起群众自觉参与、主动监督美丽乡村建设平台。
不只是“5分钱工程”,长葛市充分发动群众,每月开展人居环境“万人大会战”义务大扫除活动,推广实行“随手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实施积分兑换活动,群众凭村庄清洁奖励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
长葛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评选“最美村庄”“最美街道”“最美小巷”“最美网格长”等,打造示范典型。积极开展“孝道文化大餐”“五美示范庭院”“最美新乡贤”等活动评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5个、省级文明村镇8个,各级文明村镇数量占村镇总数的75%。
多级联动 健全管理推进机制
在长葛,镇村干部每个人手机里下载的都有徒步软件,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每周徒步不低于5公里,支部书记每周徒步不低于10公里,逐村、逐街、逐巷、逐户徒步走访,实现小问题快速处置、大问题多部门联合统筹。
镇村干部实施的“徒步增效”工作法是长葛市三级联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每季度召开高规格的现场推进会,观摩典型、交流经验;市财政拿出一定资金,每月对排名靠前的镇(办)进行奖励,调动基层积极性。各镇办实施“136”工作法,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周一干、周三看、周六改”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整治成效。
坚持多元投入。市财政每年拿出近3000万元资金,同时发动各村企业家、新乡贤等开展“三捐”活动,撬动社会投入9000万元助力村庄清洁行动。比如在排前路“清零行动”中,长葛市大周镇按照“先干先补、多干多补”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实现村级排前路硬化率达90%以上;增福镇通过项目申请、村民集资、企业捐资、乡贤助资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同时每个村干部认领200米修路任务,以“百米工程”带动排前路“全覆盖”;董村镇探索建立“支部奖、干部帮、党员带、群众筹”的资金保障机制,引导老干部、老党员、新乡贤等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形成了“市里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
统筹合力推进。长葛建立专班、讲评、奖惩三项工作机制,成立由县级干部任组长的村庄清洁行动专班,实行村庄清洁周排名、月讲评、季观摩、年总结,并将村庄清洁行动成果与评先评优、绩效考核、干部任用挂钩,推动常态长效。
打造样板 引领带动全域提升
如何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长葛市坚持示范带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由点及面、连线成片。
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把所有村庄划分为美丽宜居村、整治示范村、整治达标村三类,各镇选取1—3个村为试点村,以果树进村、“一宅变四园”为重点,打造一批“四美乡村”“美丽小镇”。目前,已创成省级美丽小镇2个、“千万工程”示范村41个,培育“果树进村”示范村187个。
着力打造文化厚重特色村。后吴、水磨河、岗李、榆林等村,围绕“集体经济”“燕振昌展馆”“蜂文化”“露营”等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红村,成为周边市民近郊游的打卡地。规划了“山水田园风景线”“红色印记感怀线”“一宅四园庭院经济乡村生活线”“生态宜居党建引领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共富线”五条精品线路,推动从“点上美”到“全域美”。
着力打造共同富裕引领村。主导实施以大周镇31个行政村、佛耳湖镇5个行政村为重点的示范片区,积极推动小型园区“点状供地+土地超市”,谋划建设增福镇创业园、大周镇共同富裕创业园等园区。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232个,约占比64%,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50个,约占比41%。
在全民参与、多级联动和示范引领下,长葛先后荣获全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督查激励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在河南省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被评为整治成效明显的县市,“红色印记感怀线”入选河南省首批40条“千万工程”成果展示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