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初秋时节,绵延的三门峡黄河河道旁,水光潋滟,流云在蓝天奔涌,绿意在群山荡漾……一幅壮阔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秦岭东麓、黄河之滨、豫晋陕三省交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三门峡成为黄河金三角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蕴藏丰富的金、铝、煤等矿产资源。20世纪末,大大小小的矿企如雨后春笋般在此“安营扎寨”,随之而来的是地貌破坏、山林损毁、矿坑沉陷、溪流污浊……
从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到焦家铝矿矿山修复,近年来,三门峡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绿色保卫战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偿历史生态欠账。
在石头堆里种树,让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小秦岭矿山修复治理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三门峡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的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三门峡实现华丽转身的底气——
2021年至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居省内前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5.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9.2%……
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何以突破重围?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三门峡交出了一份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创新为钥,激活转型发展新动能。
三门峡坚持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先后柔性引进院士57名,落地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135个,集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1137人;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11个,创新平台总数达833个;能源与环境(三门峡)国际联合实验室、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首个中试项目“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实现转化签约……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四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
——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黄金、铝业、酒业跻身全省千亿级产业链图谱,骏通车辆、中车重装成为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力量。
新兴产业快速突围。宝武清能等标杆项目建成运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300万千瓦,绿色能源基地初具规模;三门峡市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铜箔产量居全国首位,关键金属材料产量全国领先。
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三门峡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精心构建从矿物材料到高纯石英及制品、光伏、半导体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高精尖项目先后落子破局,电子材料产业地标加速崛起。
——基建城乡,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八纵八横”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速形成,浩吉与陇海两条重要铁路干线成功实现互联互通,高速路网不断织密,在省内率先实现行政村“两通”全覆盖;构建“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的智慧水网体系。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区框架拉大60平方公里,“五区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一核、一圈、三极、多点”城镇体系加速成形;“药、酒、烟、果、菌、菜”六大特色农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连翘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苹果、丹参产量全省第一,全省中药材“十强县”中独占四席。
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函谷关、地坑院、三门峡大坝等文旅资源,系统打造“五园八线路九个万亩基地”及沿黄村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文化惠民,以改革创新赋能增效。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成功举办;“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圣地仰韶·花开中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门峡联动创新区正式获批,三门峡市成为全国第二个、河南省首个“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监管通关模式试点”,在全省率先破题危险化学品“批次检验”。
站在“十五五”新的起点上,三门峡市委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强党建,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贡献三门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