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逐新量质齐升

河南日报   |   李宗宽 司马连竹  |  2025-10-23 08:59:28

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先进的机器人生产线。 崔培林 摄

位于新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磊展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仓储机器人正在搬运生产物资。 张峰 摄

南阳市利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李栀子 摄

  □本报记者 李宗宽 司马连竹

  10月14日召开的“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

  2024年,南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879亿元,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此外,人均GDP跃升至5.15万元,城镇化率达54.17%,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

  这不仅是GDP数值的提升,更是量级的跨越,意味着南阳在“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之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回顾“十四五”这五年的历程,南阳锚定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聚焦“两高四着力”,纵深推进“五聚五提”,高效统筹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劲、量质齐升。

  1

  突破焕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南阳正处于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攻坚突破的关键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抓重大战略机遇,切实推动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政策落地落实,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

  实现跨越发展,南阳底气来自优势突出、特色显著的产业基础。

  “十四五”期间,南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兴工强市”战略,强力培育“7+17”主导产业链群。2021年至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2%,2024年工业投资增速达27.8%,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5%,占比领跑全省。

  支持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打造一个链条。围绕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南阳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引导发展的突破口。

  在“华夏生猪养殖第一县”内乡县,从这里走出的牧原集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构建起超2000家上下游供应商和制造企业的产业链,业务涵盖种植养殖、肉食加工、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在富民强企的同时,引领相关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当前,南阳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1700亿元、900亿元和850亿元。规模快速倍增的秘诀,正是头雁型企业引发的“链式效应”。

  中钻新材料公司是为方城县人造金刚石产业提供主要原料的源头企业,该企业研发生产的金属触媒粉实现了进口替代,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

  从加工金属触媒粉、生产金刚石超硬材料到制成超硬磨具、刀具,方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聚集起30余家超硬材料上下游企业,从应用研发到生产端的超硬材料产业链,成功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始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南阳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徐明介绍,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阳重点聚焦开发区“主引擎、主阵地”战略定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突出在产业培育、创新驱动、项目引建、深化改革、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作为南阳工业产业突破攻坚的“主战场”,“十四五”期间,南阳对各县市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进行布局梳理,结合省定主导产业开展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实行差异化发展。

  徐明告诉记者,去年至今,在各县市区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细分领域,形成1个主导产业、1个未来产业的“1+1”布局。

  找准定位,攥指成拳。目前,南阳市15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内乡农牧装备制造产业链、方城超硬材料制造业集群、西峡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及高新区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卧龙电气防爆电机产业链等已占据行业领先位次,龙头企业叫响全国、享誉国际。

  以全市“7+17”产业链群以及15个县区开发区“1+1”产业结构为整体布局,南阳打造新兴工业强市的根基愈加稳固。

  2

  赋能升级,打造科创驱动高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为人熟知的地域标签离不开“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等历史名人。南阳还是当代的“院士之乡”,先后从南阳走出的“两院”院士多达20余人。由古及今,南阳从不缺乏“科创”基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四五”期间,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6%升至31.2%,创新驱动、科创赋能成为南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阳积极引入、建立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出转化。

  实现“零”的突破,总是最抢眼。2021年以后,南阳先后引入落地5家院士工作站,数量稳居省辖市第一方阵。

  高端科创人才引入的背后,体现了南阳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建设。数据显示,南阳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方面,分别由2020年的44.61亿元、1.14%增加到2024年的78.85亿元、1.89%。

  截至今年10月,南阳共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中试基地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9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69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10亿元。

  其中,“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建中获批,先后组建牧原实验室、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南阳分中心。

  2021年至今,南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36家、较“十三五”增长2.4倍。在一批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冠军企业的引领下,2024年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6%。

  今年5月,卧龙电气生产的压缩空气储能105兆瓦2极同步电动发电机第十台产品正式亮相,该产品由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与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相关产品为新一代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提供了国产“心脏”,已经形成数十亿元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

  据了解,以南阳防爆集团为龙头,当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特种电机制造基地,全品类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该集团的特种防爆电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客户遍及东南亚、欧洲及中东地区。

  南阳防爆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全国唯一的防爆电机研究所,现已建成国家防爆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主导制定防爆电机国标17项、国际IEC标准3项,形成从原材料、核心部件到整机生产、应用研发的全链条制造体系。

  “我们2024年的销售收入中,高新技术产品占78%,而2020年这个比例是45%。这得益于牢牢把握住核心技术专利研发,并充分进行转化应用。”南阳防爆集团负责人万创奇告诉记者。

  这正是南阳科创驱动产业倍增的有力证明。从行业的隐形冠军到跻身国际电机巨头,科创赋能助力南阳防爆集团牢牢占据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