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1200亩,总投资26亿元的河南矿山智能制造产业园鸟瞰图。
□李保平
集聚高级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8000余名、院士7名、博士60余名。
规划面积扩大一倍多,发展空间达到74.55平方公里。
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制造业头雁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
改革大刀阔斧,推进雷厉风行,“三化三制”改革后的长垣开发区进一步蓄势赋能,扩大优势,继续领跑开发区第一方阵。
今年1至10月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9.3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9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税收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5%。
那么,坚持推进“三化三制”改革的长垣经开区,如今迎来了哪些变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树立了怎样的典范?
对标改革提质,把长垣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增长极
长垣经开区产业发展特色鲜明。虽然挂牌时间不长,但立足全省开发区改制要求,长垣经开区将改革与产业培育集群相结合,推动主导产业链式集聚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2022年3月,河南省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剥离社会管理职能、组建开发区运营公司等举措,将全省288个开发区整合为184个。
所谓“三化三制”,即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推进“三化三制”改革,是全省开发区改革的重要抓手。
踏着全省开发区改制的节拍,3月26日,长垣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挂牌。该区由原先的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长垣市产业集聚区、长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而成,同时明确起重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及医用卫材、铝基新材料为其三大主导产业。
按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要求,结合长垣产业分布和发展实际,长垣经开区进行了整合、扩区、调规、改制,规划面积由原有的32平方公里增加至74.55平方公里。
“长垣经开区原规划面积较小,且剩余有效承载空间已不足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区有助于实现效能提升、发展提速。”长垣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同时,通过改革,经开区内设机构由9个减少为6个,并增设行政审批局,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36项。健全“链长制”“盟会长”工作体系,构建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全链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长垣经开区已入驻“四上”企业210家,成功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省制造业头雁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中国著名商标10件、河南省著名商标95件,数量均居全省县(市)第1位,主导产业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不难发现,长垣经开区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劲增长极。
完善平台建设,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关键举措
围绕起重装备制造、卫材及医疗器械等特色优势产业,长垣做优做强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和平台,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起重机是现代施工中常见的一种设备。在卫华集团生产车间,笔者注意到,新型的工业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将起重机主梁上、下盖板焊接到一起,而一旁操作台只有一名工人。自动抓取、防摇摆、无人操作、远程运维……“长垣造”起重机越来越智能化。
2021年长垣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除了耗材产品,血液透析机、具有杀菌抗病毒效果的季铵盐防护产品等一些科技范儿十足的“新产品”也纷纷亮相。
“坚持创新驱动,方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管委会负责人称,长垣经开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形成“领军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据了解,长垣经开区努力实现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目前,区内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省“瞪羚”企业4家;建成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6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130个),驼人集团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入选首批省级产业研究院、卫华集团河南省智能起重装备新联合体入选首批河南省创新联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均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的高校(院所)达100余家;授权专利累计达到16040件;集聚高级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8000余名、院士7名、博士60余名。
据介绍,长垣市出台《长垣市资本市场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方案》,通过市场运作获取创新发展资金。开发区企业创新支出年均增速达15%以上,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比重达16.5%,居全省开发区第1位。
优化营商环境,以前瞻30年的眼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新乡市委、市政府部署,长垣市坚持前瞻30年看问题,充分考虑经开区长远发展需求,创新举措,破解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同时融入区域发展全局,合力建设长封飞地产业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强化内部挖潜。坚持“以强度换空间,向存量要增量”,扎实开展“百园提质增效”活动,投资2400万元对建设区域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工作,减少项目落地所需时间,达到入驻企业落地即开工标准。搭建项目用地绩效管理平台,实时了解项目用地的开发状态、利用效率、生产经营等信息。此外,健全项目综合评审体系,严控准入标准,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33万元、产出不低于416万元、税收不低于11万元
另一方面,推进长封协同发展。按照新乡市“一主两翼多点”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建设10.4平方公里的长封飞地产业园,探索“长垣总部+封丘基地”等模式,把长垣产业、资金、技术等优势与封丘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有效结合起来,为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6月份,长封飞地产业园管委会正式揭牌,投资35亿元的华西卫材园中园项目落地开工。
“长垣经开区立足协同高效,优化机构设置,全面剥离社会职能,努力为园区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长垣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解决问题、补足短板,在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开展,大抓“三个一批”,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切实把长垣经开区打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