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河南日报   |   张永恒 郑研博  |  2022-12-28 17:53:12

济源市电子商务产业园(高新区)。

河大纳米中试基地。

天传智能装备dosco硬岩掘进机。

虎岭科技大厦。

  □张永恒 郑研博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作为全省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28家试点单位和“三化三制”改革31家试点单位之一,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济源高新区”)持续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紧紧围绕省委“十大战略”和省委主要领导在济源调研时提出的“七个方面作示范”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改革添活力、向改革要效益、用改革促发展。今年1—10月,济源高新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7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3亿元,同比增长22.28%;实现工业增加值200.6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1亿元,同比增长21.2%。

  全面实行“管委会+公司”,主责主业更加聚焦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定位,以开发运营去行政化和主责主业去社会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发展模式。一是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更加突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主责主业,新组建行政审批局、项目建设推进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化工产业园区服务中心,整合招商部门,强化3个专业园区服务企业职能,配强了经济发展工作力量,健全了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凝聚了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进一步深化公司改革。彻底厘清管理办公室与运营公司产权债权,完善“1+2+N”的运营公司运营架构,优化公司资产及市场化业务,健全完善平台公司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实现政企分开,进一步强化开发建设、投资运营、公共服务等职能。去年以来,运营公司先后实施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白银城时尚产业园、中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10余个,新建成标准化厂房10余万平方米,申报专项债1.29亿元建设双创加速器,与第三方合作运营互联网+孵化园,有力促进了高新区建设发展。三是进一步剥离社会职能。在2018年完成21个村(居)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轻装上阵”推动全面回归经济建设主责主业。健全“区镇联动”机制,推动开发区管理职能清单化,建立开发区与相关镇(街道)分工合理的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密切协作、同向发力、联合攻坚,加速了联动发展。

  今年以来,济源高新区共实施重点项目36个,总投资22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76亿元,已完成投资50亿元,上报省“三个一批”项目6期、34个项目,其中24个项目实现转化,16个项目投产达效,项目建设主动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强力推进“盘活一批”,通过推动企业破产重组、低效用地企业联合共建项目、闲置厂房精准对接招引等途径,盘活土地180余亩、厂房8万平方米。

  全面完成“三制”改革,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把“三制”改革作为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重要一招,全方位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一是落实班子任期制。实行领导班子3年任期制,与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签订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济源高新区发展的短期和中期目标,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领导班子考核提供了依据,激发了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实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对内身份封存、竞聘上岗,落聘人员按照中层正职、中层副职、一般人员三类分流管理,精减中层正职3名、副职5名,60%人员进行了轮岗交流,其中中层正职轮岗率达100%,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对外面向社会市场化选聘紧缺专业人才29名,其中总工程师1名。目前,机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7人(其中博士2名),占到总人数的82%,平均年龄36岁,干部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完善绩效薪酬制。对绩效薪酬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完善,紧扣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全省开发区考核、济源示范区考核,优化指标体系,层层分解任务,建立了高新区、部门、个人三级考核体系,使工作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任务更聚焦;半年考核一次,结果按比例分为优秀、先进、一般、较差4个等级,对应4个不同的考核系数,结果与薪酬绩效全面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变“铁工资”为“活绩效”,打破了“大锅饭”,激发全员干劲活力。

  “三化三制”改革促进了从“要我工作”向“我要工作”的转变。今年以来,济源高新区引进了总投资138.75亿元的重点产业项目20个,利用外资1.2亿美元,截至目前5个项目已落地投产,15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在企业服务方面,持续健全“一企一管家”精准服务机制,变“企业上门诉困难”为“管家下沉找问题”,帮助企业招聘用工1000余人,获得融资授信6000万元,争取奖励资金300余万元,51家企业入选“四保”白名单,在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充当一线网格员,亲力亲为帮助企业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为企业安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面落实放权赋能,营商环境更加优良

  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为企业提供最便利服务。一是积极承接经济管理权限。针对向开发区转移的部分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结合济源高新区实际研究工作举措、制定工作方案,稳步有序推进,并配套建立重大项目“项目专员”+“项目专班”工作机制,围绕打造企业项目“全周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事前主动办、事中全程办、事后跟踪办”全流程服务,今年已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20余场,先后为17个项目代办帮办手续60余项。二是完成建设用地区域评估。全面完成辖区建设用地气候可行性论证、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水土保持等7个事项的整体评估,变申请后评审为申请前服务,评估成果供新入驻项目共享使用,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其中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可使项目审批办理时限由9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可为单个企业项目节约成本约30万元。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沟通,按照“坚持配置市场化、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改革提速度、坚持过程全监管”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完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办法》,建立“事前定标、事中承诺、事后监管”的“标准地”出让制度体系,土地带“标准”出让,企业按“标准”用地,实行“承诺制”管理,极大缩短从拿地到开工的审批时间,为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建设成本。今年已完成2宗119亩“标准地”出让,另有2宗138亩“标准地”已出具出让前置条件将于近期挂牌。

  在此基础上,济源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从建机制、优服务、强保障、提效能4个方面推出20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协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度投资6300余万元对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实打实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济源高新区将瞄准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终日乾乾、久久为功,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不断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坚决扛牢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