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巍巍王屋山下,悠悠济水河畔,这里不仅藏着“愚公移山”的古老传说,更书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从革命年代黄背坪起义的热血,到如今“双拥模范城”的荣耀,济源人用实打实的行动,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刻进了城市基因里。2025年4月,济源第三次捧回“全国双拥模范城”奖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藏着诸多暖心故事。
高位推动强根基
构建双拥“一盘棋”
在济源,双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全民行动”。市委、市政府把双拥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家庭账本”里的必选项。各单位、镇(街道)的年度考核里,双拥成绩直接影响“年终成绩单”。坚持党对双拥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党委议军会、双拥工作联席、走访慰问等制度,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多个军地职能部门参与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以坚定的政治担当,推动双拥工作稳步前行。
满城尽吹双拥风
红色基因润心田
走在济源街头,双拥元素随处可见。交通要道上的双拥标语牌醒目亮眼,特色双拥文化广场成了市民打卡地,车站、医院的“军人优先”标识温暖人心。最有意思的是,济源把双拥文化融入双拥主题游园里,用退役坦克、飞机打造的“军事微展区”,成了孩子们的“国防教育课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济源连续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一个个“身边英雄”的鲜活故事广泛传播,掀起了一股“学先进、争先进”热潮。红色教育有声有色。每年济源都会举办英烈精神进校园活动,在烈士陵园,孩子们跟着“红色耀玉川”讲解员,听着黄背坪起义、杜八联民兵战斗的故事,眼睛里闪着光。依托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开展“守护英烈·认亲祭扫”“红色九月·英烈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厚植军民爱国爱党情怀。
双向奔赴办实事
军地携手解难题
在济源,拥军优属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军地之间的“双向奔赴”。为了让驻济部队官兵安心服役,济源可没少下功夫:投资6000多万元给武警某部建设营地,协调审批某部训练及营房建设300多亩;部队遇到啥难题,地方政府马上“接单”,40多个“硬骨头”问题被一一破解。妥善安置30名随军家属,每年举办招聘会,近年来发放未就业随军家属生活补助费420万元,解决军人子女入学256人。开通“拥军先锋号”公交,全域景区对军人免门票,不少游客羡慕地说:“在济源,当兵的太有面儿了!”
部队官兵积极投身地方建设,驻济某部定期到敬老院义务巡诊,为老人检查身体、送医送药;人武部帮扶陶山村改建了村委会;海军某部、武警部队与社区、学校结对共建,教孩子们打军体拳、唱军歌,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
尊崇优待见真章
退役军人有归属
在济源,军人的荣誉感看得见、摸得着。优待政策一项不落:近亿元抚恤补助金、优待金、慰问金准时发放;2.2万多张优待证成为“专属名片”,拿着它去商场购物、去景区游玩,处处享受优惠。去年,某企业联合银行推出优待证专属福利,退役军人凭卡就能享受低息贷款,帮不少人圆了创业梦。
安置工作更是“稳”字当头。218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进入事业单位和国企;34名军队转业干部全部安置到重要岗位。退役军人就业也不用愁:38场招聘会提供海量岗位,582人通过技能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书,19家企业因吸纳退役士兵减免税额超百万。军创企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多家企业的产品在全省甚至全国获奖。
军休亮点突出,在全省军休年审工作中,济源率先实现100%完成,成为全省军休工作中的“一抹亮色”。
红色力量勇担当
志愿服务树品牌
在济源,有两支队伍特别亮眼:红色宣讲队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红色耀玉川”讲解员大赛办得热火朝天,一名讲解员拿下全省“金牌讲解员”称号,两组红色故事作品入选“十佳”。这些优秀讲解员走进校园、企业、部队,把济源的红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听众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济源的大街小巷。262支队伍、数千名志愿者,防汛救灾时他们冲锋在前,国防教育时他们耐心讲解,红色宣讲时他们声情并茂。军魂志愿服务中心入选全国优秀队伍,坡头镇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全省大赛获奖,这些荣誉背后,是老兵们“退役不褪色”的担当。
王屋山下,济水之滨,双拥之花越开越艳。从政策保障到真情服务,从军民互助到文化传承,济源用一年又一年的坚守,续写着新时代的鱼水深情。这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不仅是荣誉,更是动力,未来的济源必将书写出更动人的双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