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河南省南乐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抓好基层综治中心“三诊法”为抓手,通过建平台、定流程、强机制,推动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处置、研判等工作闭环,全面提升了基层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连续7年被表彰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
平台建设抓运行 实现“坐诊”规范化
一是完善平台,实现有地问事。践行“要让老百姓有地找个说法”理念,按照“设施规范、标识规范、程序规范”,全面推进县、乡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充分整合辖区政法、司法、信访等各类矛盾化解资源,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平台,提供“”一站式社会治理服务,为“坐诊”工作提供坚强阵地,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去年以来,县、乡综治中心共接待服务群众942批1005次6685人。
二是明确人员,实现有人干事。县级层面,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每月不少于1次;每天都有县领导接访;在乡村,实行每周一书记、乡长接访,其他工作日由科级干部轮流,一站式受理群众的各类诉求,对简易的政策咨询和纠纷进行引导分流和当场化解。梁村乡王村张某岭反映其恢复待遇问题,经过乡、县党委主要领导的“坐诊”和政策解释,得到合理答复,放弃越级访念头。
三是落实制度,实现有章理事。实行首问负责制和“谁接访、谁负责”制度,严格落实“四三四”制度,即:履行负责任、带感情、重政策、讲方法四项要求;践行不准群众有事找不到人、不准发生重发来访、不准解决事情无音讯三个不准;达到用爱心换真情、用真心敢担当、用诚心解民忧、用忧心强责任“四心”要求。今年以来,各级领导坐诊案件达到182件,当面答复168件,与各部门协同解决14件,县乡两级平台实现有地问事、有人干事、有章理事。
化解流程抓创新 实现“巡诊”常态化
一是组建“巡诊”团队。组建由有公职人员、专调人员和特邀人员组成的调解小组,重点由包村干部、民警、网格员、专职调解员和当事人亲属、两代表一委员、社会贤达等人员的“巡诊”团队,定期开展“巡诊”,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实行县领导包乡镇制度,定期走访调研,解决乡镇疑难杂症;县、乡专职调解员定期对乡镇难以化解矛盾纠纷进行巡回调解,保证矛盾纠纷不上交、不升级。截止目前共组建“巡诊”团队13个,开展“巡诊”活动47次,化解矛盾纠纷128件。
二是明确“巡诊”流程。首先了解案情,形成预案,在调解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调解协商,评议表决。调解员通过说服劝导、释法明理、解疑释惑等进行调解;简单问题当场调解,疑难问题召开评议听证会,推动问题妥善解决。最后,形成意见,制作调解协议书,签字生效。
三是完善“巡诊”处置。“巡诊”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由村干部、调解员共同监督执行;未调解成功的,由调委会出具意见,向双方当事人发放,同时转向上一级调处中心;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不执行的,转交司法部门裁定依法执行;调解成功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申请司法确认。如:千口镇要求村级网格员每天要在辖区走访排查;科级干部带队,组建由包村干部、司法公安、五老人员等人组成的巡诊队伍,带着问题去化解,明确一般性问题7天内解决,复杂重大问题1个月内解决。在郑济高铁征地拆迁过程中,该镇没有发生一起信访事件。
调处机制抓深化 实现“出诊”精准化
一是创新领导下访、接访机制。建立信访工作下访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深入基层一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推行矛盾纠纷乡镇、部门先行化解、分管县领导约访、下访解决、县主要领导重点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全面压实乡镇和部门责任,确保80%的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
二是健全“全链条”化解机制。依托县、乡各级综治中心,成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立“访警诉调”对接中心,创新实施“政法统筹、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全链条矛盾化解机制。去年以来,县综治中心共化解处置矛盾纠纷1679件,诉前调解案件1384件。
三是完善分析研判机制。建立县乡两级周研判、月通报制度。组织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定期开展治安刑事进行研判分析,编辑研判分析报告。近德固乡佛堂村程某长达5年之久的桩基纠纷案,留固店邵某长达3年之久的邻里纠纷案,闻名全县的“五朵金花”,全部通过研判会议精准研判得到圆满解决。去年以来,该县共整理信息研判报告36期,推动解决事关全县社会稳定、矛盾纠纷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案事件142项,全面提升了全县各类隐患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的能力和水平。 (马豪杰 李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