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交通设施完善汤阴县高标准农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高志强牛静芳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安阳市始终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推进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蓝图。
扛稳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安阳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农业农村部规划的粮食优势种植区域,是全省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安阳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抓住耕地和种子两大要害,充分发挥中棉所、农科院等科研优势,重点在棉花、玉米、小麦等优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3万亩。
特别是瞄准“全省一流、国内领先”定位,打造广润坡14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建成全省首家千亩无人农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创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航空植保“安阳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首批全国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去年“三秋”期间,面对特大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该市及时开展“干群齐上阵,抢收、播麦保民生”专项行动,举全市之力,抢抓窗口期,实现特殊年份粮食增收。今年小麦总产211万吨,目前,秋粮陆续收获,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除此之外,该市落实好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安阳市着力调节农村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扛稳粮食安全、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安阳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
推进农业产业延链增效,深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重点培育壮大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此外,该市充分利用绿水青山、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亲子研学、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进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安阳市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设施与服务并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确保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工程建成投用。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同时,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加强保护传统村落,完善乡村治理,建设文明乡村。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今年以来,安阳选定100家市直单位分包130个环境弱差村,开展“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瞄准“出门就是路,两脚不沾泥”目标,从去年开始,实施村庄背街小巷硬化工程,按照“5年任务3年完成”的要求,到2023年底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路面硬化,目前已完成村庄1300多个,硬化背街小巷5.1万条,惠及农户26.4万户。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受到群众一致好评。2021年,安阳被表彰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市”。
抓好“三变”改革农村焕发新气象
近年来,安阳市创新抓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在30个市级试点村和118个县级试点村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焕发新气象。
安阳县白璧镇西裴村曾是个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以“村集体+专业运营团队+运作项目+农户”的模式,打造了以近郊休闲、民宿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西裴小镇,全村150户就有入股村民90多人,运营团队还开发了数字化乡村运营软件,入股农民通过手机端查看项目日收入,分红满100元即时提现,实现了资源资本市场化、村民利益优先化、经营风险释放化。
“以前俺村又穷又落后,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俺村经过改造,整个改头换面,漂亮多了,很多人来这里打卡,成了安阳有名的网红村,我们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西裴村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未来,安阳市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更实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本稿图片由安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