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丰县农科所围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地方性特色产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宝丰县农科所先后培育出“豫麦2号”、玉米品种“大成168”2个国审品种,“宝科8号”“宝玉168”“宝黑豆2号”3个省审品种。宝丰县农科所积极参与该县珍稀菌产业园建设,构建“一园六区”格局,助力珍稀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豫麦2号’的培育具有划时代意义”
宝丰县农科所始建于1963年,是全省保留的28个县级农科所之一,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分站,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推广等工作。
宝丰县农科所培育出了我省第一个省级审定的小麦品种“豫麦2号”,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上世纪培育出的‘豫麦2号’(宝丰7228)享誉黄淮海麦区,‘豫麦2号’应用年限长,历经30年长盛不衰,迅速在河南及黄淮麦区得到推广,近几年在豫北豫西仍为旱地小麦的主导品种。”宝丰县农科所党组书记、所长马国留介绍,“豫麦2号”覆盖范围广,横跨黄淮麦区5省200多个县市;推广面积大,“豫麦2号”是河南省第四次小麦品种换代的骨干品种,第五次换代的主导品种,年最大推广面积突破千万亩,常年稳定在600万亩左右,累计推广2.8亿亩。
同时,“豫麦2号”也是河南省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先后被河南多个育种单位应用,是河南小麦中最具实用价值的亲本之一,研究表明河南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多有“豫麦2号”的血缘。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豫麦2号’是非常好的种质资源,‘豫麦2号’的培育具有划时代意义。”
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宝丰县农科所以引为主,引育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培育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宝丰县属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两大地貌过渡地带,土壤属南方黄红土壤向北方的褐土过渡类型。宝丰具有豫西南农业生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适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培育出的农作物品种耐贫瘠,抗倒伏,抗病抗干热风,适应性强。宝丰县农科所在新品种培育方面,注重产量与效益并重、高产与优质并重、生产与生态并重、资源环境与绿色并重。近几年,共培育小麦新品种1个,玉米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1个。其中优质、高产、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宝科8号”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平顶山市骨干品种之一。
加大合作交流,拓宽引种引技渠道。宝丰县农科所和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种集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及种业公司建立了长久的合作交流关系。已连续20年承担国家黄淮海夏玉米试验,连续26年承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河南农业大学的科企共赢联合体试验,承担中种集团等多家大型种业公司及联合体试验20多项。连续3年承担河南省“四优四化”项目和平顶山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项目。推广全程机械化青贮玉米种植技术等新技术多项,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30多个。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宝丰县农科所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结合宝丰地理气候条件和县域实际,根据自身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珍稀菌栽培等特色产业发展。县农科所于2017年引进赤松茸、羊肚菌并试种成功,零星推广种植。2020年9月,该县开工建设珍稀菌产业园,大力推广羊肚菌、赤松茸等珍稀菌种植。截至目前,全县建设大棚2000座,种植总面积达2300亩。2022年3月,平顶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平顶山市农科院组织专家对宝丰羊肚菌鲜菇进行现场测产,大棚种植亩产1261.6公斤,达到国内一流种植水平。2021年3月,宝丰县成功举办河南省第一届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2022年6月,该县作为珍稀菌主产基地,应邀参加由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食用菌产业博览会,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原珍稀食用菌生产强县”称号,宝丰珍稀菌被大会组委会评选为“消费者最受欢迎产品”。
“辉煌属于过去,未来需要拼搏。至‘十四五’末,宝丰县农科所将再培育小麦新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1个。全县建成食用菌大棚5000座,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产值突破15亿元。”马国留信心满满地说。